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以1997年为起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主要特点是研究和促进高校的创业教育与推广工作。清华大学于1997年开设了以创新与创业为方向的课程,拉开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并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同年,我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也于清华大学举办。此次竞赛激发了学生创业热情,扩大了创业教育的需求,有效促进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探索阶段,主要特点是高校开展创业试点工作。2002年4月,教育部在9所高校中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作为重点;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模式等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四位一体”整体格局的形成。此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创业教育全局性文件,即《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作为第一个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促进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第四阶段是深入推进阶段,主要特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此条战略规划于2015年全面推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创业导师制,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中,允许大学生使用其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同时鼓励和支持创新者休学去创业,更好的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向更高、更深、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面向全体”、“特色鲜明”、“纵深发展”和“协同推进”的特点。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和行业模式,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了纵深发展,通过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达到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协调推进的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