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整理和总结了先秦至西汉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和发展源泉。李照国先生在翻译《内经》时,采用“译古如古,文不修饰”的基本原则,将传播中医特色语言和传承中华文化话语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以下研究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英文著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化自信在中医药典籍英译上的具体体现。
1传播中医特色语言
1.1 词汇表征:延承词语内涵和构式
(1)核心概念
《黄帝内经》英译本在词汇方面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核心概念内涵的处理上。语言国情学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中国儒家所信奉的‘礼’,中医中的‘阴’、‘阳’等,但他们的作用却极为重要”,因此,“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以利于保持其内涵”。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均含有国情,如《黄帝内经》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等。这些概念在英语语言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翻译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如有些学者将“精”译作essence,“神”译作spirit或mind,这种译法其实只表达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内涵。李照国先生认为,在翻译此类概念时均予以音译,另以括号形式将文内注解附于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如“精”译作Jing (essence),“神”译作Shen (spirit),“五行”译作Wuxing (five elements)。李照国先生的这种音译加文内注解的译法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将中医药特有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给西方读者,直接体现了他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下面是《黄帝内经》译作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概念的翻译:
核心概念:真气 Zhenqi (Genuine-Qi),肾气 Shenqi (Kidney-Qi),肝气 Ganqi (Liver-Qi), 天气 Tianqi (Heaven-Qi), 地气 Diqi (Earth-Qi), 虚邪Xuxie (Deficiency-Evil),天寿Tianshou (Life-span),道 Dao (the art of preserving health),脏腑 Zangfu (viscera),任脉Renmai (Conception Vessel),冲脉Chongmai (Thoroughfare Vessel)
(2)四字格词语
除了中医核心概念的翻译,李照国先生对中医词汇的翻译自信还体现在中医
四字格词语的英译上。四字格词语由四个音节组成,是具有汉语语言特色的一种重要词汇。在《黄帝内经·素问》的前30篇约14万字中,四字格结构词组共2904个,占到了总字数的33%。李照国先生在翻译四字格词语时采取了回译性原则。所谓“回译性原则”指的是英译的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从而在中医药交流中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如将“火热迫肺”翻译为fire and heat invading lung。“火热迫肺”指心火炽盛,灼伤肺阴。此处的四字格为主谓宾结构,李照国先生的译语也采用相同的词法结构,即N(主语)+ V-ing(谓语)+N (宾语)结构,这与源术语词法相对应,有着较强的回译性。关于“火热迫肺”世中联版将其译为lung distressed by fire-heat。首先词法结构与源术语不一致;其次,将“火热”的作为一个术语进行翻译有些欠妥。“火”和“热”均属阳,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基本一致,但是程度上却有所差别。“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因此不能将二者作为一个词来理解,而应将其翻译为fire and heat。下面是《黄帝内经》译作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四字格词语的翻译:
四字格词语:肝气犯胃 liver-qi attacking stomach,寒湿困脾 cold-dampness encumbering spleen,脾虚生风 spleen-asthenia generating wind,通调水道 regulating water passage, 极寒生热 extreme cold generating heat, 痰浊阻肺 turbid phlegm obstructing lung, 散寒清肺 dissipating cold and clearing the lung
在四字格中医术语的英译中,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而中医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李照国先生这种译文处理方式是在不损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形式来呈现和解读中医药典籍,表现出高度的中医药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