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浙江音乐学院大学英语价值观教育现状
 
更新日期:2021-04-26   来源:   浏览次数:4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目前浙江音乐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看,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依然集中在英语语言以及英语

 
 从目前浙江音乐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看,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依然集中在英语语言以及英语文化的传输上,尚未重视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的传输。

1. 课程设置
首先,由于音乐院校的学科设置特点,音乐学科和专业课程处于强势地位,而大学英语和其它通识课程一起被归为文化课,处于较弱势的地位。从学生来看,音乐学院中不太重视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生更多。
其次,浙江音乐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目前尚未开展分层分级教学,这种不管学生程度,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体制的课程设置,会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由于教师队伍尚在建立阶段,目前采用合班、大班的方式上课,少则60人,多则上百人的班级规模使得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课堂的一对一互动大幅度地缩减,导致教学管理无法正常开展。
这种弱势的教学地位、学生不太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大一统、大规模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强化了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生心中可有可无的心态,最终弱化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力。

2. 教材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目前我国高校在使用的主流英语教材,大多选自英美国家的原始语料,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出现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逆差”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对在用范围广泛的《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等三种精度教材的调查(李超、刘爱真2007;叶莉2011)显示,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涉及西方文化内容,课文的主题和观点(无论是友情、爱情、教育等)都是西方人的观点,传输的都是西方的价值观。而涉及中国文化的课文寥寥无几。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导致师生在学习中较少接触到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直接原因。
浙江音乐学院采用的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第三版《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2》中的20篇课文,只有三篇跨文化交际主题的文章中有中国元素。这三篇分别是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不用话语的交流”(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第二册第六单元的“食物与文化”(Food and Culture)、第七单元的“从容得体地跨越文化沟壑”(Bridging Cultural Gaps Gracefully) 。但这些中国元素也仅仅只是文章中用于说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余的17篇课文则均是从西方人的视角,讨论人际关系、人生中的选择、爱情、节日、金钱、消费习惯、健康等主题,传输的也自然是西方的价值观。
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失语”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受到了限制。一部分有中国文化意识的教师会选择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单元导入阶段增补缺失的中国文化、有的大胆的教师甚至只是当教材为背景材料,另选文章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3. 教师的“顾此失彼”
欧美国家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悠久,一方面采用课程价值观教育,即在学术课程中贯穿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生活来实现(范树成 2008;蓝云春2013)。而在我国,一直以来多数教师认为价值观教育应是思政教师的工作。然而近二十年来,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二重性(王慧娟 1996)。尽管大学生们已经成年,但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来腐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对本土文化与传统的冲击(江庆心 2005),价值观教育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位为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的教材与教师仍以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为主导,以词汇、句子、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即使进行文化教育,也单纯地从介绍西方文化与西方思维方式角度,而轻视甚至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已经开展的对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状况调查(蒋亚瑜、刘世文 2005;姬京彤、宋莉2005;孙太群、黄远振2009)显示, 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低于用英文表达西方文化的水平,使得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犯“中国文化失语症”。
由于教材中西方文化比例的严重失衡,再加上长期以来,英语的霸权地位,使得母语非英语的外语教师缺乏对自身语言身份的安全感(Tang 1997),多数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如何摆脱本族语言的影响,重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口音和思维习惯像native speaker一样好,从而注重词汇和语法的传授,重目的语文化与价值观教学。
教师跨文化交际的片面理解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虽然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片面地认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认为中国文化是不需要教的。这种单向的文化输入模式,阻碍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是不对等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浙江音乐学院大学英语价值观教育现状

下一篇: 浙江音乐学院大学英语价值观教育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