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地域身份教育面临困境
 
更新日期:2021-04-28   来源:   浏览次数:4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开展地域身份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以及高职思政课教学变革滞后等原因,使得高职思政理论课缺乏对学生的地域身份教育,也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开展地域身份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以及高职思政课教学变革滞后等原因,使得高职思政理论课缺乏对学生的地域身份教育,也就在无形中为高职大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形成增添了许多阻碍。
(一)思政教师开展地域身份认同教育的主动性不强
当下,思政教师队伍内部普遍存在对地域身份教育的主观认识不足的问题。(1)错误的理解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价值,认为课堂教学中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是大势,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到、点到就可以了,甚至在讲到具体的地方文化时,思政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文化盲区,更不用说运用地方优秀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同。(2)将地域身份教育与自身地域身份认同相割裂,认为课堂教学中所运用到的地方文化资源只是案例资源,无所谓自己理解深刻不深刻;引导学生生成地域身份认同,无所谓自己有没有地域身份认同感。这也使得教师所讲内容没有信服力,加深了教师与学生间的隔阂。(3)将科学研究与地域身份教育相割裂。思政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多为文献研究和原著解读,往往将科研与课程教学相分割,认为可以研究地域身份认同,没必要自己形成地域身份认同;科学研究与地方文化没有多大关系,没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滞后,限制地域身份教育成效
1.“嫁接式”的文化融入影响教学效果。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大趋势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嫁接式”教学现象。将地方文化嫁接到具体的理论知识讲解中,虽然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认知只能是停留在浅层,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不能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文化的精神价值,很难通过地方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地域文化认同。2.实践教学缺失。地方优秀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融合的缺失,极大限制了在思政理论课堂中运用地方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地域身份认同的效果。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将时政分析、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升也放在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中来,在教学反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思政理论课中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的尝试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优秀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融合的深度。3.地域身份教育缺乏反馈和评价机制。地域身份教学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的缺失,影响着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进程,更深层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整体的地域身份教学效果。因为地域身份教育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很难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很难形成较为客观、科学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又因思政教师所选取的文化案例、讲授深度的不同、教学方法不一、教学手段选用的多样化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地域身份教育表现形式的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很难进行合理的反馈和评价。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地域身份教育面临困境

下一篇: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地域身份教育面临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