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的大力发展,为贫困地区实现自我增值培养了本土人才,实现了技术积累,健全了产业体系,奠定了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进农村的全面现代化,但其对应的时间阶段、消除对象、实现机制不同。因此,有必要匹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对现有产业扶贫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1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目前,产业扶贫政策在就业方面主要体现为给予贫困户就业补贴优惠,鼓励其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但部分产业忽略市场规律,难以长期存续,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只能暂时得到解决。如四川凉山州圈养的牛羊,吃的是天然的牧草,但与其他地区圈养的牛羊相比价格上并没有区别,导致四川凉山州牛羊优质却不优价,产业得不到持续发展,贫困人口的就业也就失去了基础。同时,贫困人口就业质量不高、工作幸福感低等深层就业问题在现阶段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使得地区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调整,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条件差、劳动关系紧张、贫困人口对薪酬福利满意度低等问题。
2单靠人才引进无法促进扶贫产业长效发展
人才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产业扶贫的坚实力量。“技术”、“科技”在扶贫政策中出现频次均较高,分别达到621次、262次。各地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在贫困地区大力引进新型经营个体、电子商务人才、特色旅游业发展人才及农产品、畜牧业新技术人才。但当前主要以引进简单生产型、实用型人才为主。人才引进极大程度依赖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这种被动式引进人才可能会出现不熟悉组织情况导致工作失误、对组织忠诚度不高、后续发展积极性不够、不能自发行动促进扶贫产业的长期有效发展等隐患。
3扶贫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总体来看,各省产业扶贫规划中主要以发展“农业”、“旅游业”和“电商”为主。以上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贫困地区的产出主要以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而农业本身易受天气等外在不可控因素影响,其收益不稳定,风险较高;第二,受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乡村旅游业遭受巨大冲击,可见旅游业易受经济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营业收入波动较大;第三,农村地区的电商虽为农户提供了很好的销售渠道,但很多地区并没有发挥出电商的最大效用,缺乏后续跟进与服务保障体系。如部分农村电商平台依托便民服务站而建,但由于后期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营模式以及资金不足,很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