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要做好网络舆情的顶层战略研究,从国家层面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认识,明确高校舆情管理主体的责任,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网络舆情机制。
1.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规章制度,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是禁止的,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人类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生活,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利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迈入了新时代,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机会。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逐步完善,因为法律的制定是会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互联网虚拟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舆情事件作为现实社会的映射,是政府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出台互联网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制度确立后,可以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构建更加合理的网络舆情处理办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创新舆情管理观念,提高思想层面的认识。创新管理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青年大学生,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高校管理工作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基层工作者的各项待遇,减轻一线辅导员压力,创造机会让辅导员接受各类培训,从而提升其工作能力与水平。
(二)高校应当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的理念,加强校内舆情团队的建设,制定校内网络突发事件具体实施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完善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畅通师生的表达渠道,做好热点舆情事件的信息公开。
1.打造一支高效的网络舆情队伍,做好舆情的监测预警工作。一支高效优良的舆情工作队伍是高校做好舆情管理的关键。高校可以依据现有专职人员,通过专兼结合的方法,以政治素养高、信息技术能力强、学生评价好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为成员,同时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高校的舆情管理是各部门、各系统共同推进的,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辅导员老师为联结点,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反馈到网络舆情队伍之中。当校园网络上出现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舆情信息时,及时监测到相关信息并进行干预,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止负面舆情信息的传播。
2.注重互联网道德建设,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互联网具有匿名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部分大学生会认为网络无法限制言论自由,而肆意发表不文明甚至有损国家安全的观点或意见。当这些负面舆情聚集起来后,很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进而形成恶性舆情事件。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互联网道德重视的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氛围,若大学整体学习氛围浓厚,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那么在网络上发表出来的言论必然也是充满正能量的,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互联网道德建设成果的体现,可以帮助大学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三)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以学业为重,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充实大学生活,从自我做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辨识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1.争当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引导正确的舆情方向,发挥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体作用。面对网络上繁杂的舆情信息,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更倾向于相信所谓的“意见领袖”。如果校内的“意见领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明确自身定位,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以校内优秀学长学姐为榜样,那潜移默化中会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思考,让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平台。因此,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甚至于能够在关键时刻决定舆情事态的走向。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是高校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6]。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方面,尽快掌握专业知识,适应大学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定科学合理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自律意识。对于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要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自身的看法与观点,坚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规矩、有纪律的大学生,自觉抵制与中华优秀文化相背离的负面舆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