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文化》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舆论控引实践,主要体现在:一是坚守中苏友好的宗旨追求,联苏制日,成为马列主义宣传阵地;二是紧随时局,灵活调整栏目设置;三是注重权威话语的舆论引导;四是重视视觉传达,整洁醒目的刊物版式设计吸引读者注意力。
(一)中苏友好、联苏抗战的办刊宗旨
《中苏文化》发刊之初,有中、苏两国官方背景,最高领导为国民政府要员,也正是这一特殊性,本着“沟通中苏文化的宗旨”,刊物得以公开报道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也得以刊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真实信息,成为战时宣传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苏联目前拥有的国际地位,经过经济上两次五年计划的实施,文化上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等,苏联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甚多,”“是中国未来必须要走的路线” 。彼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高速发展,引来世界各国效法,杂志多次刊文介绍,“虽然欧美足以比我国先进,但是苏联计划经济的步骤与方法是我国需要重要参考的”,“苏联经济建设的成绩给资本主义以刺激,计划经济制度成为世界众目注视的经济体制”,徐恩曾详细介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后,根据国内经济特征制定了各部门、各企业详细经济计划。早在中苏复交前,中国民众就已经有了学习苏联的要求,鲁迅也撰文“我记得曾有一些时候,我们很少能够从本国的刊物上,知道一点苏联的情况。近一两年可不同了,自然间或还看见几幅从外国刊物上取来的讽刺漫画,但更多的是真心的介绍建设的成绩,令人抬起头来,看见飞机、水闸、工人住宅、集体农场,我以为为中国和苏联两国起见,这现象是极好的。
此外,《中苏文化》还大力渲染两国友好合作的历史,如“回顾苏联曾经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帮助,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苏联及时的给与援助……”“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和空泛的外交、友邦关系,而是亲密的兄弟、革命的同志关系!”希望得到苏联全体民众对中华民族深切的同情,得到苏联政府更有力的帮助中华民族。
改组以后,在周恩来同志及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一批进步势力逐步掌握刊物实际领导权,根据抗战形式,增加战事分析、对敌研究、革命经验等栏目。实践证明,不管是全方位介绍苏联,学习苏联,还是宣传全民抗战、以及持久战思想,《中苏文化》始终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及深厚的民族情怀与学习热情,成为抗战时期国统区一个特殊的进步宣传阵地,与《群众》、《新华日报》形成配合宣传的态势。杂志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宣传抗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广泛的政治影响和特殊的宣传作用。如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新闻专员、《中苏文化》驻苏记者、共产党员胡济邦在《中苏文化》发表了许多新闻报道《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之经过》等(如下表),加上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形象生动的帮助中国人民了解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对中国民众了解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起到直接帮助,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