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开头描写了章永璘被送往西北农场接受改造时还不错的精神状态,他不错精神状态的来源正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知识实用性,从这两方面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相对与其他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优越性,这也是他正式走入自身精神救赎的开端。
(一)思想上的优越感
章永璘在文革期间作为反动资本派批斗后被送到西北农场接受改造,去农场改造的途中受尽了同行者“营业部主任”的欺辱,以及食堂打饭人员的白眼,在精神乃至身体需求的基本食粮受到如此压制的情况下,一次与西北著名大学哲学系讲师的对话章永璘找到了自我的尊严,他把这段谈话称为是高雅的,并且把这种谈话看做是一种精神享受。章永璘在潜意识里认为知识分子是有某种优越性的,认为读书人是优雅的、绅士的,礼节是独特的,有身份尊严象征的;除此之外章永璘还有一个自认为精神比“营业部主任”优越的地方,就是在自己与他人一同去接受改造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够意识到自我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我今天可以离开那条土路,今天可以跨过那条沟那条渠……今天我是受我自己的意志支配的,不是被队长班长派遣的,也不必事事都要向队长班长喊报告。”
(二)物质上的优越感
此外章永璘除了感觉用精神压倒欺辱他的“营业部主任”,在运用自我知识的基础上物质方面也压倒了他,章永璘运用同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状容器的容量为最大这个物理和几何原理,使炊事员看起来给我舀的饭要比给别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饭时都要给自己多添一点,并且试验证明自己每次打饭都比“营业部主任”多100CC,而这100CC正是自己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让炊事员产生视觉偏差,从而没有发现自己多打饭的秘密。这使得章永璘认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压倒一直欺辱自己的“营业部主任”,从小说中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章永璘在精神身体上都遭受困境苦难的时候,他很本能自觉的找到自身的优势,去压倒这些困境与苦难,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层面上他的精神得到了些许的满足,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