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深度学习困境扭转之路径
 
更新日期:2021-05-08   来源:   浏览次数:43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以教促学,转变课堂重心深度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擅长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而应贯穿全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学生之所以无法进行深度学习,是因

 
 (一)以教促学,转变课堂重心
深度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擅长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而应贯穿全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学生之所以无法进行深度学习,是因为学习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没有习得相应的技能,拥有相应的体验。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所教代替所学的现状应该被根本改变,课堂的重心应该由所教走向所学,以教促学。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思考和总结深度学习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同时关注深度学习未达成的当下发生了什么,并运用科学、系统的策略推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伴的互动中,体验如何学习,发展“深度学习”的品质。
在此,“单向度”的思维必须被淘汰,不能把学习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学习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涉及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的复杂过程。我们必须为促进深度学习创新方法,树立整体性、复杂性、系统性的教育观念。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千差万别,因此必须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生成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细致入微的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策略,而非大而化之的泛泛的讨论。任何学生的在校学习都是分学科进行的,离开具体学科的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都是无法实现的,“全课堂”等实验的失败即可证明。
(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培养“整全人”
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自然生命体,既具有理性的潜能,也拥有非理性的特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整全人”。个体的理性因非理性的参与和调节而具有生命力,个体的非理性因理性的引导而成为现实。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内涵培养“完整的人”的旨归。教育不仅要推进个体探求人类知识的奥妙——知,而且要引领个体感受生命与大自然——情,要帮助个体为艰辛和努力赋予积极意义,塑造坚韧的心灵——意,更要促成个体为达成个人以及社会的进步而行动——行。也就是说,教育以教学为主要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个体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然而,现实教学中面临的状况错综复杂,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千头万绪,如何将理性与非理性创造性地体现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了把教学从理性培养中拉回到对“整全人”的培养,我们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护学生的非理性能力,充分发挥其对理性的补充、调节作用。对儿童想象力、好奇心、顿悟、移情等非理性因素的保护既是对人类天性的珍视,又是对未来理性的发展积淀质料和动力;二是要注意运用理性对非理性进行引导。理性的知识、推理、演绎始终是教学的主角,离开理性而只谈非理性的教学只能走向虚妄。玻恩说:广义相对论是由哲学领悟、物理直觉、数学技巧精彩合成的一件瑰玮艺术品。然而,没有理性训练的沉淀,就绝不会有如此巧妙的顿悟和直觉。因此,教学理性需对儿童盲目、冲动、自我等非理性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立足“共在存在论”,重塑教育旨趣
以培养“个人”为旨趣的教育活动,以个体存在论(ontology of individuals)为哲学根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主要目标,重点关注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然而,这个意义上的个人仅仅是表达人的实在,并不能诠释身处社会关系网络里的相互联系着的个体的存在。仅仅考虑个体的实在,而不审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能力以及经验积累,往往会导致学生不能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面对环境中的变化和压力不知所措,导致消极阻抗的产生,妨碍深度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人不可能仅仅作为个体而生存,而必须是群体存在,否则无人能够生存”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入哲学上的“共在存在论”(ontology of coexistence),重新塑造教育旨趣,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共在先于存在,存在被共在所规定,任何存在在共在的前提下都是一种相互存在,要把培养共在中的存在即社会中的个体作为教育活动的旨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深度学习困境扭转之路径

下一篇: 深度学习困境扭转之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