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媒体介入下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特征和问题
 
更新日期:2021-05-10   来源:   浏览次数:3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征1.双向性双向性是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讲的方

 
(一)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征
1. 双向性
双向性是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讲的方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单向交流方式,可以提供师生沟通的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个新的媒体平台上发布消息,进行观点交流。通过网络上学生发表的某些内容,教师对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最终促进思政教育的效果。新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以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2. 多样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思政教育方式也变得十分多样。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教学、讲座、交流,这种方法打破传统的线下面对面局限,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参与理论学习和交流。而且,通过此种在线方式,可以使学生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并可以消除面对面的尴尬,让师生能畅所欲说,通过网络的方式能充分地自由提问,良好沟通。
3. 对等性
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对比,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趋于对等,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需被动接受教育,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来选择。学生可以是接受信息的人,也可能是发布信息的人。
(二)思政教育在新媒体上的发展
利用新媒体进行研究生思政教育,已有许多成功案例研究可供我们借鉴并作为参考。以建国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一些高校利用抖音开展校园快闪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加。从视频制作到赞许,从评论到转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后续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去。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自媒体用户,将学校思政教育课堂迁至抖音平台,并引起极大的注意。复旦大学思政教师陈果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她借助于抖音这个平台,将思政课堂搬入了抖音平台,在广大的抖音用户中传递正能量。在B站上,复旦大学沈逸教授的“逸语道破”栏目也十分走俏。沈老师通过对国际时事政治的剖析与解读,逐渐引起了B站大量用户的关注,播放量突破百万,润物细无声的对广大观看者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思政教育[4-5]。
目前,入驻抖音的地方政府和媒体数量已经超过500家,其中包括青团中心、人民网、央视新闻等机构。大量的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加入,为抖音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用户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
(三)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媒体的出现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新媒体也存在一些危害研究生接受积极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内容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也导致利用新媒体来推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
1. 劣质内容侵蚀主流价值观
现阶段新媒体监管规范尚不完善,一些对社会伦理道德发起挑战的视频、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视频等低俗内容,趁机钻空成了“漏网之鱼”。即使监管机构事后实施禁令,这些对研究生的精神产生危害的视频内容早已被广泛传播。自我约束力较弱的研究生,面对在网络空间中极具吸引性和刺激性的内容,极易被好奇心所驱使,进入“精神污染”的深渊。目前,尽管许多新媒体都有政府的权威机构进驻,如新闻联播、中央共青团等,以传播正能量。但是,大量的恶搞视频仍然在传播,屡禁不止。例如,之前在抖音平台上出现的火烧邱少云恶搞事件,侮辱并损害烈士形象,侵犯了烈士名誉,造成了极大地负面社会影响。有的视频恶搞校园生活片段,有的视频模仿低俗的内容,有的视频传播错误的恋爱观,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等。诸如此类的视频信息极易在理科研究生群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慢慢侵蚀着主流的价值观
2. 推荐算法助长网络成瘾性
抖音、 B 站等新媒体,利用智能推荐算法,根据受访者点击的主题、赞赏、发表评论和弹幕等大量数据,推荐受访者点击率较高、滞留时间较长的内容,使用户可以不停地刷新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从而使用户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带长久的滞留。这会显著增加网络成瘾性。长期以来,研究生用户收到的内容越来愈局限,视频雷同度也越来愈高,学习渠道也越来愈窄。更有甚者,如果长期沉浸在“垃圾内容”或对提高自己无助的资源中,就会导致精力损耗,科研学业颓废,结果得不偿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媒体介入下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特征和问题

下一篇: 新媒体介入下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特征和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