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在各地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互助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来源不足
资金来源不足是很多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养老遇到的最大阻碍,互助养老相较于机构养老投入资金较少,但仍然需要一定资金维持日常运营,而目前G镇互助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能人人士出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足,资金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接收老人数量有限,不能有效的满足老人需求。G镇政府主导型互助幸福院仅有40个床位,虽然互助安养院床位100多个,但是比较陈旧,两所养老场所仅提供自理老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老人活动室的设备简陋,缺乏老人心理疏导室、卫生保健设备、康复器械等,也没有为如失明等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特殊服务。
(二)覆盖范围狭窄
农村养老场所的覆盖率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有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乡镇共有32527个,村委会54.2万个,农村敬老院1.8万所,这和我国农村老人口相比相去甚远。商丘市每乡镇仅有一家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也比较少,在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G镇互助养老主要依托于幸福院或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不足100人,互助幸福院因床位有限优先接收贫困老人,忽视了其他老人的养老需求,互助安养院因为经济因素限制了老人的入住率,造成大量床位闲置,浪费养老资源。
(三)互助养老的认可度低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普遍存在,农村老人普遍认为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是最佳的养老方式,对互助养老的认可度较低。作为新型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发展过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到不理解和排斥。此外,互助养老的认可度也受到地方习俗、乡土风气、经济水平、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G镇大多数老人不认可任何形式的养老机构,普遍认为养老机构是无子女或子女不孝顺的老人入住的养老场所。
(四)互助的领域狭窄,互助内容简单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普遍存在互助内容简单,互助领域狭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老人文化素质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使他们难以有丰富及高层次的兴趣爱好,G镇老人闲暇时间大多聚堆聊天、看电视、打纸牌麻将等,老人日常生活较为单一。另一方面,由于老人日常生活的单一,将互助内容限制在打扫卫生、做饭送饭、陪伴聊天等日常琐事,从而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农村互助养老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覆盖范围狭窄、互助领域狭窄、互助内容简单、认可度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对于互助养老的关注度较低。G镇幸福院和安养院改变传统思维,在其敬老院与养老院的基础上融合互助养老,发挥老年群体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老人的社会参与。政府作为主导者,对幸福院及养老院的关注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缺乏资金支持,缺乏积极引导。导致互助养老缺少发展潜力,民营机构养老缺少发展动力,老年群体缺少养老活力。
第二,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是家庭养老的内生动力,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老人普遍认为家庭才是养老的最佳场所。G镇老人大多不认可养老机构,认为养老机构是无儿无女、没人养的老人的养老场所,其子女也会认为,父母入住养老机构或他人帮助养老,是不孝行为,即使在家庭养老式微的当下,老人宁愿选择自我养老,也不入住养老院。
第三,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经济收入较低。G镇年轻人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老人普遍以务农或务工为主,较少有老人领取退休金,老年以后的收入普遍偏低,经济收入微薄与高物价的反差,限制了老人的生活水平。并且在“责任伦理”的影响下,老人更倾向把自己的存款花费在儿女身上,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过高要求。其次,G镇缺少农村合作社等形式的集体经济作为互助养老发展的经济基础。在集体经济中,即使老人没有经济能力,集体经济也可以为互助养老提供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