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民族文化能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决定了心理意识、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是文化的核心,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核心要素。这些文化的核心要素具有内隐潜存、稳定少变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同本民族的心理意识、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发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支点
师资水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占据重要主导位置,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地区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区域,民族地区由于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此对教师对本地区文化的理解力、专兼结合的专业化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职教教师需要承担课程资源建设者、民族文化传播者、技术技能辅导者等多种角色的责任,职教教师应该主动与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深入融合,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立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创造相应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是脱贫攻坚的催化剂
我国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职业能力缺乏是致贫和妨碍脱贫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聚焦精准扶贫精,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职业教育的教师就是授之以渔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一技在手,终身受益。”作为脱贫致富的“直通车”,民族地区职教教师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能够改变他们的就业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帮助受助者从精神上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的、根本性的防止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