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构建
 
更新日期:2021-05-13   来源:   浏览次数:5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武汉市应从制度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数字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提纲挈领,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武汉市应从“制度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数字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提纲挈领,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武汉市应当协调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考评,在规划层面要体现时代精神,将其与城市发展相契合,与各区实际状况相匹配,将改革贯穿供给、管理、执行、保障和反馈全过程,形成“合理闭环”。
第一,优化供给模式,实现多元供给。在供给机制方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能是文旅部门的孤军奋勇,而应是多部门的协同作战;从内外联动来讲,应当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精准调度资源,可以参照上海委托运营的区域化机制供给模式,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第二,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精准管理。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配套管理制度,明确供给主体责任,将文化服务建设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到领导政绩的考评体系之中。在管理手段上,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引进标准化管理流程,注重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创新管理运作手段,提高文化服务效能。第三,整合平台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在执行机制方面,学习上海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及杭州的“文化管家”服务模式,建立统一的文化服务平台,将武汉市的各类场馆、文化院团等力量相统筹,首先形成文化服务资源“内循环”,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引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内外兼修,补足短板,减少重复供给和供给不足的现象产生,实现高效执行的大好局面。第四,统筹各类群体,实现差异保障。在保障机制方面,制订量化标准,加强对以文艺院团为代表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经费投入,构建平稳的投入增长机制,例如,可以成立市级文化事业专项基金。研究制定针对城乡特殊文化人群(如非遗传人、民间艺人等)的补助办法,发挥他们在传承弘扬地方文化方面的作用,例如,山西晋城开展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有机结合,展现乡土特色,促进活态传承,让乡愁不再漂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展社会资本,激活社会存量,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共建的可持续保障格局。第五,拓宽公众参与,实现有效沟通。在反馈机制方面,健全公众表达、监督机制,鼓励市民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中,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的收集研判,及时准确掌握公众文化需求变化。鉴于疫情期间出行二维码在武汉市乃至全国的普遍使用,可以将出行二维码升级为“市民码”,内嵌反馈文化服务需求的内容,实时准确收集群众文化需求讯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群众文化需求的优先顺序,辅助精准决策与资源合理配置。
(二)双管齐下,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既是公民文化消费的保障,也是地区文明形象的缩影。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城乡应当协同推进,建设资源应向远城区倾斜,促进城乡一体化,在突出基层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强调自身特色。
具体地讲,一方面,要融合自身特色,合理新建基础设施。根据武汉市整体布局和特色要求,加大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尽可能融合更多的文化阵地和资源,提高文化设施密度,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四级网络,建立武汉群艺馆新馆为主的一批地标性建筑,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立合适的文化广场公园,同时满足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基层建设,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增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释放政策红利,强化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通过不断提高农村软硬件设施,强化功能建设,增加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减少馆舍长期闲置的现象,在降低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间成本的同时,提高馆舍开放的品质和效率。另外,增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点帮扶力度,推行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与共通,促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引育并重,优化公共文化队伍建设
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归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要有人干,有人抓。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中除了要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文化演职人员以外,还需引进和培育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首先,要多措并举,吸引优秀人才。对已经从事或者准备从事公共文化事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统一考试、持证上岗,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提高从业准入门槛。参照公务员录用流程,将部分空缺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对于部分偏远地区,可以借鉴福建省“农村管理员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推举聘任制度,吸纳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力量。其次,要与时俱进,优化培训机制。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体制的不断变革,城乡公共文化事业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训。一方面,逐步完善岗位培训、全员轮训、定期适训等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应当根据文化从业人员类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培训和专项培训。再次,应合理定编,加强工作保障。根据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编制落实方案。对于没有编制但对公共文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应当根据其贡献率给予相应财政补贴,完善有关从业人才的保障与激励制度。最后,应奖惩分明,实现有效管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立后,还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规章制度明晰岗位职责,将岗位预设目标与实际实现效果进行对照,对文化从业人员进行考评和奖惩,将考评结果与工资绩效挂钩,有效激发单位活力和人员积极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构建

下一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