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更新日期:2021-05-13   来源:   浏览次数:2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民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遵循我国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秉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民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遵循我国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秉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边疆地区安全稳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人文社会科学改革发展。在新文科建设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拓展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丰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内涵,构建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中唯一的民族高校,肩负着推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各民族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开放办校”五大战略,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方案》等系列规划文件,构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政铸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一流专业建设,调整优化文科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的新文科专业建设,探索实施多样化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新文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以来,学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的文科专业占全部文科专业的30%以上。
(一)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突出特点。学校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优势和特色,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依托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一流学科专业,实施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办了“孝通班”“强基计划”等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新文科专业建设新路径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孝通班”以著名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旨在传承弘扬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美美与共”的治学精神和育人理念,以民族学为主干学科,开展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大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改革,建立了由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的跨学科、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有关民族、社会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和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的长期田野调查,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和创新教育,构建了“通识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宽厚学术基础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创新人才,近30%毕业生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二)推进文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新文科卓越应用人才
传统文科专业转型升级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文科建设既要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要注重现有学科专业内涵提升。学校持续强化文科教育质量发展,拓展文科专业应用领域,推动文科专业转型升级,开办了“法学+民族语”“新闻学+民族语”等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积极探索以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科学专业建设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为国家和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新闻宣传等重要行业领域培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精通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民族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法治专门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在培养既精通国家通用语言、又掌握各民族语言的法治专门人才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实施“法学+民族语”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确定了为边疆和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各民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和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修订完善了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增设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课程模块,以满足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
“法学+民族语”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统筹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相互合作,共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使学生能够深入民族地区地方法院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不仅提高了学生法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地区法治工作的深刻认识以及为各民族服务的责任感。多年来,学校法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民族法治干部和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人才,80%毕业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成为国家各级司法机关和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骨干力量,受到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成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 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