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三美”理论的逆向谚语翻译
 
更新日期:2021-05-14   来源:   浏览次数:53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语言承载着多种信息和功能,这在谚语表达中主要表现在修辞符号与文化意象两方面,所以翻译谚语实则就是将修辞手法与文化因素结合,然后再根据译入语环

 
 语言承载着多种信息和功能,这在谚语表达中主要表现在修辞符号与文化意象两方面,所以翻译谚语实则就是将修辞手法与文化因素结合,然后再根据译入语环境将其重塑出来。这其中的文化层面主要来自人们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对历史典故的思考,符号层面则更多地通过比喻、对比、用典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逆向谚语在已有的寓意上结合了时兴文化的意象,其翻译既借鉴了原谚语的翻译思维,又对其中的新意象做了一定的阐释,给读者带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受,突显出逆向谚语的趣味性。基于前文对许先生翻译“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的分析,结合“浅化”、“等化”和“深化”的方法论来看待逆向谚语的翻译,可以从符号层面和文化层面反映出新兴谚语的美感。
(一)“字字皆有用”——形美为主
“三美”理论主要运用于诗歌翻译,而诗歌与谚语有共同之处,从文化意象而言,谚语内涵也从实践生活、历史发展中提取出来的精华;从句式结构上来看,谚语形式也多为精简、整齐的对仗句式,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结构上的用途或寓意上的暗示,鲜有多余无用的成分[8],这与诗歌中的“字字皆有意”大同小异;在语言符号上,逆向谚语与诗歌相似地采用了比喻、用典、类比等修辞手法以彰显语言的表达魅力和张力。此时翻译时应注意语言上的形式、风格的对等,用许先生所主张的“等化”方法可以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点。
等化,即当逆向谚语所表达的表象和意象一致,且源语言文化与译入语中存在普遍认同的表达习惯和相同的实践认知,表象和意象都为读者所接受时,可以直接套用原表达,尽可能地在逆向谚语与原谚语翻译中做到形式上的相似,读音上的效果相似和意象上的动态相似,必要时可以转换词性、语序和视角,实现对等。
例1
原文: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译文:需求乃发明之母。
 本句出自“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意在突出强调“需求”与“发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在大多数场合下,人们对这种关系也能达成共识;此外,原谚语中的“失败”和“成功”的辩证关系会对听者起到一定的安慰和鼓励的积极作用。“需求”与“发明”之间也有着类似的关系,“需求”鼓励了“发明”,“发明”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需求”。此时,套用原谚语的表达结构就也一定程度上是保留了原句的神韵,让人们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也让想表达的意图不言而喻。
直接套用原谚语结构以达到形式上对等,这种方法在逆向谚语翻译时使用得很多,此时的前提是这种结构为人们熟知,谚语所想表达的寓意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在其结构中体现出来。与结构形式密不可分的另一个因素也往往要考虑,即译文是否易于朗读。与诗歌相比,逆向谚语更倾向于用通俗易懂的意义、清晰具体的意象,以达到口语化且易于上口的传诵效果,故翻译时也应考虑到形美和音美并重,并尽量兼顾意象美的呈现。
例2
原文: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more than a goose in the air.
译文:一鸟在手,远胜一鹅飞走。
本句的原谚语是“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较之原谚语,它强化了“有把握的小事”与“没有希望的大事”之间的反差对比,暗示听话者应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此时的“in the air”与中文谚语中的“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有异曲同工之处,且此处的“在手”和“飞走”在形式和音韵上更容易为读者信手拈来,虽然“鸭”与“鹅”的意象不同,但鹅在两种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中存在共性,即“好的事物”,直接等化意象也能达到表意上的动态对等。
等化适用于两种语言存在相似性的逆向谚语,尤其在考虑逆向谚语翻译的形美为主或是形美与音美并重时,套用相对等的固定形式既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更熟练、有效地传递交流信息,又能大幅度提高逆向谚语在多领域、多人群中的套用频率,有利于让原谚语走向新生、逆向谚语走向成熟。但两种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表达、认知上的空缺,若这时的特殊表达正是说话者想要突出的效果,可以直接使用等化翻译,否则应考虑变通,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使用浅化或深化的方法使读者接受译文。
(二)“口口相流传”——音美为主
通常情况下,逆向谚语的功能与用途最终实现的程度高低与其初次呈现出来的“音美”效果有很大关系。聚焦当下时代,逆向谚语更常见于漫画、广告、对话等实用性强的日常生活之中,往往以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的寓意呈献给读者,利于读者接纳与传诵。基于此用途,逆向谚语的翻译原则之一应考虑译文是否符合通俗大众的审美观念,能否给大众带来朗朗上口的效果。初读时的“音美”和反复咀嚼后的“意美”为逆向谚语的接受与传播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读者会自发地复制其表达,另一方面基于理解与内化的前提下,读者会主动参与到该逆向谚语的再使用与向外传播的活动中去,实现新兴语言形式与文化的发展。在逆向谚语的翻译中,音美更多地是指来生活中常用的表达、便于口口相传、易于记忆的词句表达,这可以从押韵和习惯语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在保持原文意义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程度的押韵,再根据意思用译入语常用的表达来解释说明,使其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此时不妨用“浅化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三美”理论的逆向谚语翻译

下一篇: 基于“三美”理论的逆向谚语翻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