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然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一些困难,较大程度地制约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缺乏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制约许多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新型人才缺乏。一直以来,人才培养依靠学校,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细分、专业化特色明显,存在明显的弊端,过分的专业化培养和专业细分,牺牲了人才的复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从企业需求看,更需要集成型跨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恰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有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校和社会各部门未形成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平衡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科研与教学。许多高校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缺少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高校未能建立起创新创业活动与风投基金、企业创客空间的对接,不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科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些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脱节,缺乏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导致培养的人才科研能力缺乏。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突出的问题是科研与教学发展的失衡。因此,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学与科研融合,协调好两者关系,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合作主体诉求分歧明显,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从目前状况来看,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一些地区则相对落后,希望能借助于人才协同培养,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教育发展的差距造成了利益格局障碍,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层面指导,还需要协调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高校注重传播知识与学术研究,而企业更看重的商业价值[6]。在校企协同培养人才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通常抱怨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在提供实习基地时,企业需要向学生支付工资,但实际中,一些学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给企业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高校抱怨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话语权。
(四)高校缺乏创新文化氛围。
纵观我国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原因是不重视创新文化建设,缺少创新文化氛围熏陶,创新成果较少。因此,高校应通过开设创新文化课程,设立创新文化基金,大力宣传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创新中感受到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逐步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