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语境
近年来,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2016年,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思路、政策任务和工作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体育始终还处于整个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不可置否,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首先,体育学科地位较低。我们仍然没有充分地认识这一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乃是心智的基础,心智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身体的发展为代价。其次,体育教师师资不足。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新老教师交替不紧凑,师资结构老龄化严重。体育教师是学生在运动方面的榜样,是学生运动兴趣的开发者,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便无法激活学生的运动激情,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再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器材的缺乏,既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开展,也限制了学生的体能发展。最后,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学校体育的发展有赖于长效、持久、务实的体制机制,以此保障学校体育的合法地位,规范体育教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然而,许多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尚未完备,常规体育课也经常陷入被其它主科占领的尴尬境地。因此,立足时代需求,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价值意义,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