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的始源:仪式传播置于会话系统
凯瑞更侧重于“过程”这一概念,赋予该概念意义的重要环节是将生产的主体与社区群体联结起来,让二者实现交谈,所谓交谈必须要赋予对方平等的地位、给予对方一定的是时间来进行反馈,这样来看,传播便不仅仅是信息在空间维度上的传递,而是一场关乎生活方式,体现语言和记忆的表现形式,进而展现个人能力和具备社交关系的过程。如果将会话的意蕴代入到传播中来,那么传播是“相互交谈,传达指示,享受娱乐,展开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在凯瑞看来,传播就是一场会话,会话构成了人类行动,同时人类行动自身也是一个会话的结构。”西方传播学中与仪式观相对立的传递观所追溯的滥觞则起源于较“对话”更晚的“撒播”的概念,这种概念更加强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公平的意味:传播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广泛地赋予给大众——一个单向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并且其过程根据接受者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结果。笔者总结,凯瑞将会话看作是人的思维、心灵甚至是生活中的基本范式的构成单位,传播的仪式观其实可以看作用对话定义传播,这也是传播仪式观具有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民主自治哲学辩思的源头所在。
(二)微纪录片与仪式传播的关系解读
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起源是以能建立有序、有意义的社会,是能够用来支配与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在共享文化仪式的活动过程中,文化符号的互动与传承,可以让参与其中的人实现群体记忆强化与情感交融,微纪录片作为纪录影像的形式之一,在这场共享的仪式文化传播活动中聚焦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以小的切口,实现宏观叙事。“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来源,微纪录片不仅是对于当下现实的纪录,由于其时长特点,微纪录片对于所选内容经过筛选、安排、重构,让观众处于“拟态环境”中,国产微纪录片中包含文物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等多种类型,在传递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化”观众对于社会共同道德规范的理解实现了有效的传播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观看微纪录片的过程中,将观看者与其家庭单位、社会单位所连接起来,强化了观众对于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凝聚社会情感。一旦该过程实现,那么微纪录片的传播就不再是简单的观看活动,而是一场具备社会性的“仪式活动”,主流媒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准确把握进行用户分析,在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满足观众对于社会观察以及国家情感表达的隐性需求。在凯瑞的研究中,他曾提出过新闻是一场仪式和对话,而传播仪式观中核心探讨了文化传播的意义,介于电影和新闻之间的纪录片强调对客观现实的表达同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强劲的张力,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特殊形式压缩体量,是文化传播大众化的一条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