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作为一场仪式的终极人文关怀
 
更新日期:2021-05-19   来源:   浏览次数:5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的微纪录片镜头对焦的事件主体和人物主体的大众化所实现的影像赋权的功能性与凯瑞的仪式观中强调了传播是以信息主体和接受者同时被赋权的对话意识

 
 我国的微纪录片镜头对焦的事件主体和人物主体的大众化所实现的影像赋权的功能性与凯瑞的仪式观中强调了传播是以信息主体和接受者同时被赋权的对话意识是相契合的,传播的仪式观回答了传播是一个构建向善、向美实现对话交流和平等赋权的过程,这是凯瑞的仪式观人文精神所在,也是其在时间长流中焕发光彩之处,微9频道所播出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去纪录群像化的个体生命价值——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令人共情和动容。《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影像呈现、医患双方在面临突发灾难时对于生死和个人价值的选择、人在重大疾病前的真实表现和将死之际的临终关怀——这是深含在纪录影像背后更为深沉的道德人文的力量;主旋律微纪录片《十一书》中十一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选择舍弃自己生命保护祖国的共产党员,这些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微”切口,整合在系列篇章结构中构成“意义的共同体”——生死和对话,都是一场仪式。讲述宏大主题时对于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往往是能直击观众心灵的,5-6分钟的体量中,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战争时代的革命精神,该片抓住细节利用沉浸式的场景再现让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革命先烈再次鲜活,第一人称的讲述彷佛他就站在观众对面娓娓道来他的故事,该片选取的每一封家书内容都表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卢德铭的“行军书”》的最后一封绝笔书的最后一句““因为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一个男人决心殉国,追随革命的决心短短几行字表露无疑,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男人家国情怀之下的心酸无奈,身为儿子他没办法赡养父母,一句“我没有钱寄回去”让革命先烈的形象饱满而真切,弹幕中许多观众纷纷表示:“看到这句泪目了”、“他们不容易,我们要珍惜”、“男人至死是少年”……这些发自肺腑的动情之言是观众通过细节与先烈建立情感上的互动,唤起我们关于战争的集体记忆;《赵一曼的“示儿书”》中写道:“没能给你公开的教育,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也许比起共产党人与骨肉的生死分离,这句“来不及教育“戳中了更多为人父母的心,当我们在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有一些先辈他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力,选择奉献祖国。该片在内容选择上紧密联系大众生活,建立生命个体之间的道德维系,生死是一个国家对于公民所实行的的最后仪式,《十一书》通过书信为联结,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输出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诉诸了生死观、价值观的道德关怀,将个人力量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受众感受到先辈们步步血路、福泽后人从而涵化观众的思想和共同信仰的同时体现了主流媒体聚焦百姓、聚焦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作为一场仪式的终极人文关怀

下一篇: 作为一场仪式的终极人文关怀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