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背景、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纵观我国迄今为止心理情景剧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创建引入、借鉴学习、本土融合、创新发展。
1.创建引入
1921年4月1日,有鉴于“一战”后,当时奥地利社会政治方面很缺乏领导人才,莫雷诺用“社会剧”的形式来处理群体间的关系以及集体意识形态,标志着心理剧的诞生。
此后,莫雷诺向世界积极传播心理剧,随着1925年莫雷诺移民到美国,将心理剧传入美国,并在1942年创立美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剧协会。1951年莫雷诺到英国,在莫兹利医院以及其它几个地方介绍他的工作。1961年成立世界心理剧与团体治疗学院,莫雷诺担任首任院长,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心理剧协会成立。
中国在心理剧方面开始系统地引进和探讨始于1974年的台湾。目的主要是将心理剧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国大陆地区学者于1988年首次在中文期刊杂志上介绍心理剧相关概念及内容,标志着心理剧在中国大陆的正式引入。龚鉥博士于1997年邀请哲卡(Zerka)等心理剧专家在北京长城导演心理剧,同时到南京脑科医院导演心理剧及交流,心理剧正式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这一时期心理剧在一些报纸、杂志、期刊等多渠道途径得以传播,并出现了有关心理剧的著作。
2.借鉴学习
借鉴学习阶段有两个特征,一是学习心理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形成良好的心理剧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二是借鉴心理剧的广泛应用成果,形成可行的心理剧实施操作流程。
心理剧自引入中国后,便迅速引起了高校、医院以及企业中心理工作者的注意。保罗·霍姆斯(Paul Holmes)著,谢佩玲、杨大和1998年译《客体关系理论与心理剧》,在这部著作中,“让精神分析与心理剧握手”,从中发现“心理剧可以是实践,即客体关系理论的一种方法,而客体关系可以是架构心理剧方法的一种理论”,并由此开启了心理剧疗法与其他疗法的整合之路。这也构成了“借鉴学习”阶段的新内容,学习心理剧疗法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整合知识体系。亚当·布拉特纳(Adam Blatner)著,张贵杰、孙丕琳等2004年译《心理剧导论:历史、理论与实务》使心理剧爱好者与心理剧工作者更全面地了解并熟悉心理剧的发展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架构和技术手段。这部著作首先回顾了心理剧的发展历程,对心理剧基本要素、理论基础与主要技术手段进行了概括,并对心理剧实务进行了总结展示。2020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詹启生博士等翻译的《二十一世纪心理剧》著作,标志着心理剧在中国的更广泛应用。
3.本土融合
心理剧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心理治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转变。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2001年8月3日推出了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将心理咨询师正式界定为一个职业,由此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应运而生,心理剧作为一项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真正进入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心理剧不仅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在心理治疗中逐步得到应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式受到了广大高校甚至中小学师生们的欢迎。心理剧与本土文化环境开始进一步融合。王行、郑玉英1994年编著的《心灵舞台:心理剧的本土经验》,展示了心理剧在中国本土发展的一些进程。两位作者在著作中记录了连续三年从事心理剧的剧场经验,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本土的导演工作与本土的主角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具体说来,就是在导演心理剧的实操过程中,需要考虑主角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熏陶以及与此相关的习俗、传统、礼仪、规范等。2001年南开大学博士生詹启生组织创建南开大学心理协会,并把心理情景剧作为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自 2003 年就在校内开展了心理情景剧的实践探索,组建了心理剧社团。全国许多高校、中小学开始将心理情景剧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正是由于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以及心理剧社团的成立,才使得如何把心理情景剧工作更具体地落实、渗透到每位学生成了当时发展的可能,并加速了心理剧与本土文化环境的融合。可以说,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以及心理剧社团的成立为心理情景剧成为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活动形式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