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乡村文化自信:礼堂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向及其效应
 
更新日期:2021-05-21   来源:   浏览次数:5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文化资本转向与乡村文化再生产的促进杭州各地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

 
 (一)文化资本转向与乡村文化再生产的促进
杭州各地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让文化礼堂建设有内涵、有活力,渐渐成为繁衍和滋养文化乡村的沃土。主要如:
第一,促进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当下,在全国不少地区掀起了寻找“乡愁记忆”的高潮,农村中具有“乡愁记忆”的古桥、古道、古井、古堰、古埠、古梯田、古院场、古建筑、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家谱家训、地名由来、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名人、最美人物、特色小吃,山峰、河流、古树(群)和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与历史图片,以及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习惯、习俗等,得到了有效的普查、登记、挖掘、抢救,这种对家乡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重新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爱乡之情。而农村文化礼堂则可能成为挖掘、传承、构筑、存留乡村记忆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有形”平台,不仅使破损的文化记忆得以修复,满足人们认知历史、寻找乡愁、体验传统的追本溯源、回归本真的精神需求,也能塑造农村文化形象、提升农村文化品位。比如,余杭区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建设新路子,深入开展“美丽非遗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如传统戏剧曲艺走进瓶窑奇鹤村文化礼堂(古戏台),非遗导师、非遗课程进驻鸬鸟镇山沟沟村文化礼堂;在仓前街道宋家山村文化礼堂建设非遗展示馆,反映端午龙舟文化、宋家山移民文化等。这些,既呈现了乡村社会的历史信息,也累积着乡村文化的厚度,更促进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第二,促进乡村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农村文化礼堂自身蕴含的文化设施、文物古迹、优美的人文地理环境等有形资源,以及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思想观念等无形资源,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另类的“天然素材”。如临安区清凉峰镇杨溪村把农村文化礼堂与学校课堂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文化礼堂成为新入学儿童开展启蒙礼的举办地,让学生走进文化礼堂、亲近忠孝文化,潜移默化接受熏陶,通过开展班队活动、故事大赛、优秀学子评比,让忠孝文化走进课堂、浸润心灵,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生长植入乡村。充分发挥实体礼堂场所优势,主动整合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府项目资源,积极编制、派送带有“乡土味”、“泥土气”的“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提升礼堂文化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如余杭区在建设礼堂文化的实践中,积极以已建成的文化礼堂设施为依托,结合多部门联合编印的《余杭区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故事会》等宣传载体,为广大农民提供“故事单”的“点菜式”服务,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民送戏进城”、“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美丽洲”等“文化走亲”活动的重要演出平台。
(二)政治资本转向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
第一,促进农村基层党建深入开展。比如,富阳区自觉把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纳入乡镇(街道)专项、常规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考核,列入区党委(党组)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范畴,实行动态跟踪、季度一评、年度终审。同时,各地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地方 “十四五”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等无缝衔接,全面探索促进礼堂文化资源要素与农村基层党建优势的交融整合的有效载体路径,逐步形成农村基层党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礼堂文化的主体性及其资源累积效应不断得以彰显。
第二,促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各地围绕建构主题鲜明的礼堂文化这一重点,常态化组织当地乡贤、返乡大学生、宣讲员等成立辅导团队,开展“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农村文化礼堂渐已成为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励志教育的重要阵地。比如,萧山区南阳街道岩峰村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注重做好文化礼堂“规定动作”与开展“自选动作”的有机结合,在农村文化礼堂、讲堂及附属设施内组织开展思想理论、时事政策、文化文明、农业科技、医疗保健、创业技能、法律法规等主题宣讲、专题培训,还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开展特色展陈,推动主题宣传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普法教育、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提升村民素质等有效结合,积极开辟新时代农村教育新阵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乡村文化自信:礼堂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向及其效应

下一篇: 乡村文化自信:礼堂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向及其效应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