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邓子恢《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与方针政策》:“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从现在起,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组织起来’的道路,根据农民的需要和觉悟程度,适应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所发扬起来的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稳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经过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过渡形式,逐步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化的集体农庄。”这代表了政治决策层的农村工作指示,慢慢也成为了合作化题材小说写作者的共识。
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计划就与合作化运动发展阶段的设计吻合。《创业史》(第一部)自1959年在《延河》第四期开始连载,至第十一期结束。同年在《收获》第六期发表,1960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称他计划写作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建立。柳青后来谈及小说主题时这样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些主题并不是柳青或其他合作化小说家的发明或创造,而是来自最高领导的政治设计。
李准也在《我怎样写<不能走那条路>》中说:“我为这句话暗暗地吃了一惊,我想着农民起“分化”了。这时我又回到村里看看,去临汝卖芝麻的、倒卖牲口的和放账的现象都有。另外这时又有一家卖地,一亩地的地价由六十万元涨到八十万元。我觉得这真是个问题了。恰巧这时发表了邓子恢同志的《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与方针政策》,里面讲到要防止农民两极分化必须引导农民走共同上升、互助合作的道路……”由此可见,作者身处的政治环境给了他思考小说主题的引导。可并不能因此否认作者独立思考生活问题、担忧农村重新两极分化、关心农民命运的真诚感情。
政治话语规训了合作化题材小说的主题思想,但是没有左右这些小说的全部逻辑叙事。让我们通过分析《不能走那条路》的中心人物宋老定的思想转变,来看看叙事中的民间话语和权威话语如何互动。
宋老定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土改后获得了土地,和“梁三老汉”一样想着自主经营发家致富。村里人张栓因为不善于劳动生产,捣鼓了几次牲畜买卖后赔了本,还欠钱,就想着卖地。宋老定一开始想买地,用宋老定老伴的话说:“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人一年一年多了,他能不为你们打算。”这里体现了乡村社会基本的伦理,老一辈总是为后代谋划未来,爱之深则计之远。像“梁三老汉”就想成为有一座大瓦房,子孙绕膝,带着瓜皮帽接受人们祝福、尊敬的老者。买地使农民看到未来,多子多福多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