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方法, 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的,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陶冶、咨询服务为主要途径,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而开展的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普及教育。它既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即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也不同于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实施的个别辅导。其实质内涵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创设“发展性教育内容”为特色,以培养、塑造为主要教育方式实施全面的、积极的影响。在2012年,教育部丰富完善了颁布于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实施。它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省教育厅、市教育委员会等)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制定并完善心理健康相应的规章制度, 指导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布局,并为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所需要的支撑。例如,各地方及中小学校依据教育教学实际, 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留存时间。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路径。
具身认知走进教学领域,为不同学龄阶段、不同教学科目、甚至不同群体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具身化教学指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具身化教学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的具身性;(2)教学的合作性;(3)教学的情境性;(4) 教学的多通道整合性。当下,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和语文这两门学科,仅少数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因此,更少的教学研究将具身认知理论的视野投射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一些具身思想,从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始,到指导中小学生出演心理健康相关的小话剧等。具身认知理念能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