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新思考
 
更新日期:2021-05-24   来源:   浏览次数:5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浸透着离身主义的倾向,广大的教育者缺乏将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与认知相结合的意识,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浸透着离身主义的倾向,广大的教育者缺乏将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与认知相结合的意识,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情境等方面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的片面性
依据现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课程内容来分析,课程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在于让他们认识真正的自我、调节自身及他人情绪、适应生活和社会等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主要聚焦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对于心理调适的技能与方法关注度及投入度不够。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被单纯地当作学科课程,简单地教授心理学相关知识。第二,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不能帮助学切实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例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总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对心理健康认知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教学指导,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认知、身体和环境三者不可或缺。
2、教学方法的枯燥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则极其重视方法,甚至在《新工具》一书中将科学方法称之为“心的工具”。科学的方法能够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相等难度的教学内容,较少依靠于个人的认知能力及智慧,它也是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具身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知识传播、身体体验、环境三者的整合。就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们在课堂上对于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等进行枯燥的讲解,而学生仅需要在课堂上勾画重点、背诵理论知识,课后按部就班地完成该门课程的家庭作业。这种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离身主义倾向,让学生缺失情感体验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人格。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加速了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增强了科学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力度。Segal等人在探究手势界面能产生更好的计数数学的学习效果,但这些技术尚未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得以运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新思考

下一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新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