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的解读
 
更新日期:2021-05-25   来源:   浏览次数:7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乡村人居文化是伴随人的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发展和人对环境的改造而产生和演进的。所以说乡村人居文化从广度来讲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深度来讲贯穿生命

 
 乡村人居文化是伴随人的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发展和人对环境的改造而产生和演进的。所以说乡村人居文化从广度来讲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深度来讲贯穿生命始终。乡村人居文化的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以非物质形式呈现的,例如人居活动、语言、风俗习惯等,还有一种是物质实体的呈现,例如村落格局、村落建筑、路网等。因此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的关系是一致的、相互依存的、彼此相互促进的。
1.一致性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气候多样,各地传统风俗也不尽相同,因此创造出来各式各样的乡土民居。例如,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抵御外敌而建造的福建土楼;浙江华侨为显示自己财力与见识而同时又兼具防御功能的碉楼;生长在广阔草原的游牧民族为自己创造的蒙古包;以及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降雨量少、植被少而黄土层厚得窑洞式穴居也体现了当地居民善于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文化。这些无疑都见证了人居文化和空间的一致性。
2.相互依存性
很多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节日、祈福活动,例如苗族的“招龙节”。节日时,招龙队伍从四个方向高山取得泥土象征四方神灵,经过山林河流最后达到村寨重要的仪式空间——鼓楼坪,接受村民的祭祀朝拜,祈求来年平安顺利。从而形成的“招龙坪-护寨林-祭祖台-铜鼓坪街巷”这一仪式化的公共空间序列,影响村民对于村寨空间的认知,固化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传统文化一旦离开空间载体,文化将逐渐消失;空间离开了文化便没有了保护的根基,随着也会面临破坏的危险。
3.互相促进性
“天地之生殖资民之用,人事之生殖育民之天”。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人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改造着自然,例如成都都江堰灌区。古人经过营建——调试——治理,最终达到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是生态伦理学的最好论证。以“天地胜界”构建人居环境,以地区全景山水为基础构建宇宙秩序,又以多层次的山水渗透构建生活环境 ,是人居文化与环境空间的多层次的融合和全方位的和谐,最终达到文化与环境生生不息地发展。
那么,如何保护好乡村人居空间的多样性和可读性,传承好人居文化是值得深入分析的。笔者将以保定地区乡村为例分析人居环境系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的解读

下一篇: 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的解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