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更新日期:2021-05-27   来源:   浏览次数:3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未来的根本保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必须从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信息报送制度体系入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优化信息报送制度,不是对制度的小修小补,而是从学校层面为信息报送工作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更好的满足信息报送工作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应提升信息工作的地位。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优化信息报送制度,需要完善和统筹信息报送的学校支持制度。由于信息工作涉及各层级、各部门、各领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对信息报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下,党委重视是做好信息工作的根本前提,“没有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机构建不起来,网络联不起来,信息报不上来。”因此,首要的是建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把信息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保证经费,完善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讨信息工作计划、总结信息工作成效;各二级单位明确党政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本单位信息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甄选、编写及报送,相关奖惩举措的落实到位。
(二)高等学校应打通信息的报送机制。
所谓“通则达,达则成也。”立足于一个“通”字,由学校党政办公室牵头,做好上下通畅、左右通畅、行文通畅。上下通畅即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和外部沟通交流机制。梳理信息报送的对象,有针对性的明确信息的收集、报送方向。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探索协同协作机制,做到“优势互补”;左右通畅即建立校内横向部门协调机制和校外兄弟院校合作机制。在学校内部一方面与专家学者建立良好关系,服务专家学者的信息报送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二级单位的沟通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组建联合工作组、智囊团或调研组等形式,让信息“活”起来;校际之间以区域性、行业性、全局性的信息报送为契机,探索、完善校际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工作的“有容乃大”;行文通畅即建立信息分类机制和信息编写机制。根据信息反映的内容,有动态性信息、经验类信息、问题类信息和建议类信息等。根据信息表达的形式,有简讯、综述、述评等。根据信息报送的对象,有上级单位、特定刊物等。因此,在信息报送工作中,就要依据特定对象,结合行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等学校应加强信息报送的考核机制。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为激发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信息报送的质量,学校要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信息工作的报送审核制度、积分通报制度、总结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报送审核制度主要是确立信息报送的层级机制,信息文稿由各二级单位负责人审阅并签署意见后报送分管校领导,分管校领导审批后由学校党政办公室报送到上级部门;积分通报制度即把信息报送作为二级单位的考核积分项目,设定基础积分、奖励性积分和信息扣分,年终根据各二级单位积分情况进行评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积分评比中,要注意职能范围广的信息量“大户”和职能单一的信息量“小户”的相对公平性。因此,在评比中,信息类别上区分综合类信息、动态类信息、经验类信息。单位类别上则根据单位属性,分为不同序列,在每一序列中进行排名。兼顾积分排名的公平性,统筹信息的“量”和“质”;总结培训制度主要是总结和培训。总结可以通过创办校内刊物,将集中展现学校重点工作的信息集结成刊、将被上级部门采用的信息集结成刊、将突出反映教育改革动向和先进经验的信息集结成刊,做到“知己知彼”。培训则是通过以会代训、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等机制构建,确保培训制度化、有序化;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信息报送工作中信息报送数量不达标,信息报送质量底,存在迟报、漏报、误报重要信息等落实主体责任不力的行为进行追责;考核奖励制度主要是被上级采用的信息件,在校内主页全文转载,以激发信息报送单位和个人的荣誉感。将信息报送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以激发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将信息工作纳入教职工职称评聘体系,被上级部门刊发的信息,依据刊发级别认定科研成果级别,调动信息工作者的主动性。通过情感鼓励、待遇激励,促进信息员由“要我报信息”向“我要报信息”转变,真正让信息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而形成全校范围的关注信息、推送信息、编写信息、报送信息的“大信息报送”格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下一篇: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