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4],这不仅为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定了“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放置了“船”、搭建了“桥”,做出了具体化的指导。很多初中学校也相当重视,但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运用、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主体的参与等关键环节中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严重制约了新时代初中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效性。
(一)教学目标落实“窄化”,立德树人理念无法体现
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指明方向并在其过程中时刻修正和调节教学活动,教师依据并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以减少教学的空泛性和片面性,进而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目标设定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增强其教学的目的性和全面性。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致力于将智育与德育统一于教学中,是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的一种体现。在“应然”中,其教学效果应当会让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所感悟,但在“实然”中则不然,教师仅仅只是在备课时将“三维教学目标”罗列在教案中,在实际授课中,则更多的是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多以识记、抄写、练题等形式呈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真实关注较少,很少关注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升华以及观念的塑造,很少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获得对自己与集体和国家关系的思考,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变得难以实现,进而阻碍了新时代初中思政课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教学内容运用“失活”,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生硬
初中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设置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个人层次包含同学友谊、师长情谊、生命教育、青春体验等内容;社会层次包含社会生活、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等内容;国家层次包含国家利益、权利与义务、法治精神、富强创新、舞台上的中国等内容。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每个层次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运用好这些内容应当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未来也应当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从现实来看,并非如此。教学内容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活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讲授时,有很多时候都是完全照搬教材讲解内容,而不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疑点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当下社会热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处理和整编,引导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品味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思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讲解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内容时,只从宏观角度讲解甚至是生搬硬套,不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从微观角度举例说明,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自然也很难让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含蓄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组合进行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以作业、参观或讲座为主的辅助组织形式,两类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目前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其教学形式依旧比较传统和单一,多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很少会使用其它教学组织形式,较难发挥教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这一情况下,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也多以间接经验的灌输为主,直接嫁接到教育内容上,生硬的输送给学生。而没有辅之以参观的形式(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无法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于有形之中接受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熏陶,学生难有获得感,教育的效果也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