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原本就缘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法”的身影。可是,在儿童的眼中,“法”是高大、威严、不可触碰的,只有在法庭中、官司里才涉及到“法”,现实生活好像离法很遥远。其实并不然,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儿童的生活入手,敏感地抓取富有“法治”内涵的生活事件,巧妙地引导儿童用“法治”思维加以思考,这样,既拉近了儿童与“法”的距离,让儿童对“法”产生亲切感,又能从儿童的思考中了解其已有学习经验和困惑,再敏锐地结合儿童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合适的学习活动。
比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中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养成爱思考、勤动脑、敢于提问、勇于挑战困难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这一课中敏锐地捕捉到法治教育点,带领学生走进法治生活。
教师借助学生现场问答、现场学习的场景,提出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读书、学习,与法律有关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再通过播放贫困山区适龄女童因帮父母务农而没有读书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山区女童和我们一般大小,理应在学校读书学习,而她却在家中务农,你们知道违反了什么法律吗?待学生讨论后,教师相机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并规定适龄儿童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随后,教师出示3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作为小学生,我们有哪些权力?问题2:小学生在享受权力的同时,需要履行哪些义务?问题3:如果发现同伴没有认真对待学习,你会怎么做?层层深入思考引发学生的感慨:在校学习就涉及许多法律问题,原来法治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切实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