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使哲学回到人身上——寻找思维的此岸性
 
更新日期:2021-06-01   来源:   浏览次数:7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在《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马克思在《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是主客观的相适应,人的思维要适应于客观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答案。我们常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试一试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连接主体和客体,并使二者相适应的桥梁。这是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在此,他批判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康德的不可知论。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之前,首先是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康德的批判。康德和黑格尔所认为的真理检验标准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下的,是在自我意识下产生的。康德把认识分为了此岸性和彼岸性的认识,彼岸性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感官之外的“自在事物”,此岸性则是人的感官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康德认为此岸和彼岸中间隔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二者之间是不相通的,康德对于此岸性和彼岸性关系的论断所得出的结论必然陷入了不可知论的范畴。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的体系下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可知是感性上的、直观上的可知,他仅仅是把对无法感知的“自在事物”这种抽象思维变为了可以由感官来感知的直观思维。因此,费尔巴哈还是没有走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局限,即是用思维来解释思维的真理性。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模棱两可的东西,费尔巴哈虽然在认识论的基本内核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认识方法上却没有挣脱人本主义的枷锁。费尔巴哈在心里是极度看不上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他总觉得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可以和宗教神学相提并论,而且还是建立在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看来“神学的本质是超越的,被排除于人之外的人的本质,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超越的思维,是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维。”殊不知,脱离了实践,那种直观的、感性上的认知本身也是脱离了人的,在人以外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脱离人的哲学,实际上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费尔巴哈哲学外在的表现是把抽象的变为了直观的,看似思维回到了人的身上,但仅仅只存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不是在意识上的主观思维。因此,马克思眼中,费尔巴哈哲学虽然回到了人身上,但是仍然在彼岸。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使哲学回到人身上——寻找思维的此岸性

下一篇: 使哲学回到人身上——寻找思维的此岸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