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区域性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差异
 
更新日期:2021-06-03   来源:   浏览次数:4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务必要立足国情、根据地方特色,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于建嵘,2018)。这基本成为一种共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务必要立足国情、根据地方特色,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于建嵘,2018)。这基本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的最基本策略。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资源优势突出地区和资源禀赋薄弱地区两类区域。
在资源优势突出地区,发展模式上宜采用内生型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优越性体现在发展动力较强,产业可持续性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上满足村内农户的利益,体现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方向上宜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并尝试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尤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振兴,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禀赋薄弱的区域,学者们也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探讨。一般认为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通常是选择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合适,如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在最初的发展模式上,这类区域由于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宜采用外部诱发型发展模式。王春城(2019)等认为这类区域的产业振兴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业扶贫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在前期产业发展基础上实现产业振兴,并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之间的政策衔接。与此类似的是,边慧敏(2019)等探讨了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她认为连片特困地区目前可选择的产业范围较小,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均存在产业重复、同质化的问题,产业发展仍依赖政府大力投入,其产业振兴也面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样是关注欠发达农村地区,耿言虎(2019)用云南民族地区芒田村的产业发展实践,论证了村庄内生型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可行性。这种内生型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产业发展中村庄的自主性和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其二是村庄自身汲取有利于发展的多方因素,如充分发挥利用村庄的资源优势、传统技能、地方文化等,并结合外部有利因素发展村庄产业,如市场机遇、政策助力、多利益主体合作模式等。可以看出,学者们既看到了欠发达乡村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潜力和可行性,也对已经出现的产业重复、同质化等问题开始予以反思。
与前几种呈乐观态度观点不同的是,有学者认为中西部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农业型村庄,应立足于当地产业结构,而非借鉴发达农村,否则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抑或是拓展农业功能,都会遭遇各种问题。因此,这类区域不应以行政力量直接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而是要以农民就业放在首位,最终用农民就业调整带来产业发展(刘锐,2019)。陈文胜(2019)也直接指出,对于贫困乡村的产业扶贫而言,农业是最核心的产业,小农户是最大的现实。因此,虽然一些区域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实效,但是也还存在许多基础薄弱的村庄,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缺乏的现实基础上,依然面临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困惑和困难。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区域性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差异

下一篇: 区域性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