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校制宜,润物无声,可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
当前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所建构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引导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那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 “大道理”隐于青年学生可感知、存在现实生活的“小环境”“小事情”“小人物”,构筑友好、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取得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体思想从内化到外化。
比如:1900年被发现的敦煌宝藏、开始于 20 世纪初的敦煌医学、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樊锦诗都是陇原大地中特有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骄傲。通过敦煌医学记载的张仲景《五脏论》“肠痈必须硝石”引出肠痈方剂“大黄牡丹汤”的教学中,可自然地提及这些文化品牌,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担负起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感,让学生感悟“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比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89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本土企业,佛慈牌系列浓缩丸产品以“品质优、疗效好”被誉为中国中药名品,行销全国并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其丰富的内涵、卓越的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由一个区域性品牌、中国知名品牌向国际品牌迈进。佛慈牌系列浓缩丸产品中有《方剂学》中的藿香正气散、归脾丸、补中益气汤等经典方,在教学中恰当地隐入这样的小事件,正是增强民族自信的教育切入点。
比如:我校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者张士卿教授,从基层到省城4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善用经方,方活药精,师古不泥。这样一个身边的“小人物”对“麻杏石甘汤”“乌梅丸”等经方应用的阐发,可以增强学生对校训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们秉承“大医精诚,心存仁义”之心,发展创新中医之社会责任感。
2因人制宜,协同育人,可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因材施教”、“分层培养”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其核心的思想就是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实际考察,发现并尊重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特点的群体,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然随着教师、学生的个性不同而各有差异。
比如,针对中西结合专业《方剂学》授课中,在要求学生掌握经典方剂配伍思路、配伍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对经方现代应用的创新意识。教研室与中西医结合学院团组织依托雨课堂共同组织“一方一家一法”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桂枝汤”“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经典方剂的医家诊疗故事,阐发其临床应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医者“虽然身处困境,但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品行都体现了他的伟大和卓越。”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中医药如此显著的疗效,应该造福更多的人,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更好的继承创新”的医者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