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情是高校师生在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消息、情报、指令等各种意见的总和。由于微博等诸多平台的假名性和移动终端便携性,高校人员通过微博等发布和转发信息,进行舆情扩散,能够产生较强的校园和社会影响力。高校网络舆情指数高校人员在互联网上针对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高校热点事件表达的情绪、立场倾向和思维认知的综合,也是高校人员从个体认知出发对网络舆论的反馈。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及时性、交互性、多元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加深了其管控难度。
高校作为学生聚集的场所,是舆情事件发生与传播的主力军,而针对高校舆情事件对策的研究一直是网络舆情事件研究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几个重要研究阶段:
第一,2007年起国内学者着重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舆情意见领袖和舆情影响力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对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2013年起国内学者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的研究细化到对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及监控和引导方面,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中的“单关键点型”等几个重要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力求从舆情传播渠道入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三,2019年以来国内研究层次不断加深,主要围绕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演化规律、突发事件对策几个方面出发,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预防、预测和善后几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研究,总体研究较为全面。
集美大学及其各个学院也就网络舆情发生作出了相应的处置,及时有效地针对网络舆情作出管理,及时止损。处置分为监测发现、分析研判、开展引导处置、相应终止四个措施。首先,网信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与学院实时监测校园内的网络舆情信息情况,提供突发敏感网络舆情信息以及风险点分析;第二,分析研判风险点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及时汇报,讨论提出引导和处置方案,形成方案后形成工作专班及时行动,联动单位配合网络晕轮引导和舆情管控处置;第三,开展引导处置,调查核实情况,针对网络舆情作出适当回应并积极做出正面引导;最后,待舆情处理完毕后宣布终止。
总而言之,国内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我国在校园舆情的构成内容、发展机理、管理控制等方面研究较为零散,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规范性、全面性、可实施性等也有待提高。总体研究成果浮于理论层次,并未能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应将理论与高校的实际舆情有机结合,并从“理论+实践”的层面出发切实地给出应对校园舆情的“灵丹妙药”。
同时国外学者也探析在社交媒体下的网络舆情的多种研究方法,他们的相关理论研究日趋完善健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步渐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试图通过构建分析模型验证理论假设以揭示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帮助人们利用其传播规律有效地解决问题。2019年,国外专家学者借助大数据环境科学地分析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传播,使得网络舆情研究结果更加“数据化”和“科学化”,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舆情传播隐私安全问题成为新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