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知行合一”:从“行儒家”看“儒家”的本质特色
 
更新日期:2021-06-07   来源:   浏览次数:5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前面已表,《汉书》儒家者流之说,只强调了儒家言的方面和学的方面,而忽视了儒家行的方面和德的方面。而本文认为,真正的儒家,绝不是学问家群体、学

 
 前面已表,《汉书》“儒家者流”之说,只强调了儒家“言”的方面和“学”的方面,而忽视了儒家“行”的方面和“德”的方面。而本文认为,真正的儒家,绝不是学问家群体、学术家群体,不是一群坐而论道者的共同体,而是一群受孔子思想启发和感召而起而行之的行动主义者,是一个地道的实干家群体。这要从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展开来说。
“中国哲学有非常重视实践智慧的传统,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知行合一”乃是孔子及后世儒家的立身本色。“言”与“行”相比,孔子本人更重视“行”。在言行关系上,孔子主张言行一致、寡言敏行、先行后言。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所推崇的健全人格,应当具备智仁勇“三达德”,曾讲:“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美德共同支撑起一个真正儒者的精神脊梁,也就是说,儒者应当是智者、仁者、勇者的“三位一体”。而不论是智者,还是仁者、勇者,都是在面对具体事情时展现出来的鲜活的人格形象,都是在“行动”中造就的,因此我们说,智者、仁者、勇者的“三位一体”,是完全集中在一个行动主义者之身上的,没有“行动”,何谈智仁勇?得孔子真传,其弟子亦有相关论述。曾子一日三省其身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传不习乎?”子贡继承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思想,同样倡导表里如一、内外兼修,他对棘成子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于孔门师徒而言,道德不一定来自书本,且要体现在行动上,践行道德便是学习了且学好了的最佳证明,如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恰如王中江先生所言:“孔子绝不是学院式哲学家或书斋中不问世事的学者,他一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动。实践、活动、奋发,在他那里获得了鲜明的意义。我们用‘行动主义’一词来概括他的这一特点。……对于言行关系的识见和态度,首先显示出孔子是一位‘行动第一论者’。”以孔子为鼻祖的整个儒家群体,重学更重德,重言更重行,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同时也需强调,孔子认同的“行动主义”,绝对不是极端的、盲目的,行动主义者不可为所欲为,要在儒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做一个真儒者、真君子。汤一介先生曾把儒家哲学的三大核心命题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并把“知行合一”的命题上溯到孔子那里。他说:

“知行合一作为一哲学命题,虽然是王阳明明确提出来的,但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都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为什么儒家重视知行关系?这是由于儒家的精神是入世的,要‘明明德’于天下。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仅是个理念的问题,必须实践,必须身体力行,必须见于事功。所以孔子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周游列国,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我认为,这就是儒家重视知行关系问题的道理。”
“关于知行关系问题在儒家的演说中是一重要问题,儒家所重视的经典《尚书》就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且总的倾向是认为知必须行,所以儒家没有把这个问题看成只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认为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道德上的身体力行的问题,是一个基于心性的修养的道德实践问题。虽然,不同的儒家思想家在论证知行关系时或者有所偏重,但总体上说都认为知和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汤一介先生还曾系统梳理了自孔子以来历代儒家典范人物关于“知行合一”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把握这个话题提供了方便。可以说,儒家“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前人和时贤的相关论著已很多,本文无需赘言,只是强调,这些研究成果在主要观点上是比较一致的,如汤一介先生所言,“总体上说都认为知和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知行合一”:从“行儒家”看“儒家”的本质特色

下一篇: “知行合一”:从“行儒家”看“儒家”的本质特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