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要取得实效,除了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保障等方面进行组织落实,最终将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思想认同。
1.要精心设计“问题导向”和“逻辑导向”的教学过程
教师作为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模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教材内容的每章每节内容的教学思路进行优化升级。围绕“讲什么、怎么讲”展开,以问题导向层层推进每章节的具体讲授内容,以逻辑导向安排每章节具体讲授路径。一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思路整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对章节标题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标题思路。向学生展示清晰地、一目了然地教学思路,学生才能知道教师的讲课意图,并有效地查阅教材和相关材料。二是凝练问题和明确问题性质。提炼和修改教学思路中的每个问题,使之与教材中的标题相差不能太远。问题凝练的越深入、越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深刻,也越容易得出结论。当然,“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过程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和目的性”。教学问题不明晰,教学思路也不明晰。三是分清楚知识的主次和难易。要分清楚重点问题必讲,难点问题详讲,主要问题重讲,次要问题略讲,重复问题不讲。四是用例证填充问题。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要通过相关的理论和案例,运用典型案例、时事热点、身边人身边事、短视频等填充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
2.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政治要求、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此,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保证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化和专业化水平。“转融参双”教学模式内涵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一方面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思政课课程内涵的“大而全”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相关专业背景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执行思政课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既是“转融参双”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需要。二是给予教学任务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科学规划“转融参双”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从学院层面讲,应科学制定思政课晋升机制、评优机制、评价机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教师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教学问题。“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三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化与时俱进、现代信息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大学生个性特征逐年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现代科技、实践操作各方面能力本领,才能用真理的力量、高尚的人格、深厚的理论、新潮的技术引领学生。
3.切实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
提升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效果,高校需要用机制进行切实保障。一是高校要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权益、落实上级关于思政课教师的相关政策倾斜。重视思政课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应取消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的思政课重复课现象、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给予思政课教师补贴规定、合理制定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晋升机制等,从制定措施上落实教师的获得感,防止“口惠实不回”。二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院课程思想教师的协同上课机制。按照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各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特别要建立马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院课程思政教师系统上课机制,共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和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三是提高教室硬件配套。随着MOOC课程、翻转课堂、投屏打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实施开展,高校应逐步提高教室的硬件配套,以满足“参”和“双”的教学需要。四是逐步落实中小班教学。各省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落实中小班教学。实践证明,大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当然,中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能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