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背景板现象”带来的后果解读
 
更新日期:2021-06-11   来源:   浏览次数:5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背景板现象所产生的照片出现后,对于展览的观众而言,会产生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欣赏照片背景,想要追求潮流、小众的当代青年,他们会跟随照片拍摄者

 
 “背景板现象”所产生的照片出现后,对于展览的观众而言,会产生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欣赏照片背景,想要追求潮流、小众的当代青年,他们会跟随照片拍摄者,同样来到拍照的艺术作品展览,观看展览或进行拍照打卡;其二,不欣赏照片背景,只欣赏照片主体人物,不会去拍摄地进行拍照打卡;其三,排斥这一行为,认为拍照打卡的行为拉低了展览的艺术水准,影响了展览观感,反而观展的欲望降低。
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可将这几种态度看作对“背景板现象”的不同解码形式。第一种,认同式解读,接受者获得的意义与生产者不谋而合,即认同照片背景的艺术性,加入其中;第二种,反抗式读解,理解照片拍摄者的意图,但反而不会去展览观看,不愿加入这一行列;第三种,协商式读解,认同拍摄者推广传播当代艺术这一客观效果以及其带来的流量效益,而拒绝照片中以人物作为主体形象的出现;第四种,变异式读解,完全看不懂照片,不理解为何在此拍摄,无论人物还是背景都不好看。这几种态度的差异与其审美趣味相联系。布尔迪厄认为趣味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的产物,与其社会“位置”、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密切相关。识别艺术品品质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文化习性。由于大众掌握的教育资源不同,这一习性的获得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对此同样会走向两种不同的方向态度:其一,不满郁闷于观众不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意味以及对自己艺术作品的取乐态度,从而排斥面向广大公众的大生产,进入纯艺术的经济逻辑,以不需被大众理解为傲,沉浸于小范围的艺术圈层;其二,由于“背景板”能够带来大量的流量及经济收入,不再追求艺术表达,只为吸引眼球进行创作,让作品的艺术性降低以至丢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背景板现象”带来的后果解读

下一篇: “背景板现象”带来的后果解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