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舞蹈的定义
传统舞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孕育了各式风格迥异舞蹈形式,它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通常是传统习俗及传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各民族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它与各民族的节庆仪式、宗教信仰、传统民族文化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可作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我国的传统舞蹈并不等同于民族民间舞蹈,因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非民间性的项目(7),如:傩舞、蜡祭舞蹈等等。
(二)传统舞蹈的特性
传统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先了解其特性,接下来,笔者主要根据前人研究观点并结合自身经验,将传统舞蹈的特性大致归列为以下几点:
1.民族性
汤谦繁博士在其《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历史研究中》提到,“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民族性是在自然环境、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民族性形成的最初阶段,自然环境和生物遗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在某一区域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搏斗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该民族逐渐形成了某种典型的(心理)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民族性的形成由先天和后天原因同时造就,而传统舞蹈的民族性体现于其表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上,且由于各民族的民族性大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舞蹈。
比方说苗族的芦笙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都是该民族独有的传统舞蹈。其中土家族的摆手舞动作“挑担子”、“插秧”等均能体现出土家先民们的开辟山地、征服自然、生产劳作、家庭生活等情景,往往场面壮观,气势宏大,且在摆手歌中,也有歌词赞颂土家族将领的英勇无畏9)。土家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信奉“火畲神婆”,这一信仰在土家族的摆手舞中也有所体现,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舞蹈,足以展现土家族的传统民族文化。
2.历史性
中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那些历经大浪淘沙在中国众多博大文化中得以留存发展的传统舞蹈文化,其具有可贵的历史性是必然的。古时,从最初的自娱性的原始舞蹈到祭天娱神的宗教祭祀舞蹈再到唐代鼎盛时期的表演性舞蹈,以及到宋、元时期舞蹈的没落,再到明清时期戏曲舞蹈的兴起(25-28)等等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下,中国传统舞蹈的流传与演变,且其中既有继承又有革新。经过历史的层层打磨与社会变迁,于当下得以保留的传统舞蹈们必然具有历史性。
3.生态性
这里的“生态”,主要用来指“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及信仰环境。朴永光在其专著《舞蹈文化概论》中提到,“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的形成受生存环境影响的观点已成人们共识,但自然环境的特点更多是作用于民族的性格而对其舞蹈的动态特征形成影响。”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传统舞蹈的特点研究,其实这点应该是属于民族性中的一部分,但“环境”对于传统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又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里将此点单独罗列强调。
例如:广东的“排瑶”舞蹈有着“绕圆、拧转、盖鼓、下沉”的典型动态方式,且与其长期在山地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便是生态环境对于舞蹈基本形态的影响作用。信仰环境对于传统舞蹈影响的例证更是不计其数,如:《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到:“(长秋寺)作六牙白象付释迦在虚空中。庄严佛事,悉用金玉。工作之异,难可具陈。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这里不难看出人们将对于“狮子驱邪”的信仰应用于佛事中,即赋予了“狮舞”传统的佛教色彩。由此可见,信仰环境在影响传统舞蹈的诸多因素中也是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