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界对于其定义的表述虽有所不同,但大多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进行职业选择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凌文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俞文钊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好坏的评价。综合各种界定,本研究采用杨静和张进辅(2004)提出的定义,即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及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
职业成熟度最早由Super(1955)年提出,他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Crites(1978)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做出合适的职业选择的能力。Luzzo等(1993)认为,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做出明智的、现实的职业选择所获得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程度。龙立荣(2000)提出,职业成熟度指个体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目标的程度。总之,对于职业成熟度的界定,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阐释。综合各种界定,本研究采用罗锡莉和张进辅(2008)提出的定义,即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应的职业决策的一种准备程度。职业成熟度能很好地反映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状态,职业成熟度较高的高职生会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他们会更早地进行职业准备,从而成功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现有研究表明,影响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方面。
就业竞争力最早由英国学者Ghoshal等(1997)提出,指的是个体获取有价值的工作与体面的报酬、工作的同时得到自我提升,并让自己在未来的重新择业中持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综合能力。李璞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其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本研究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包含专业能力、基础能力、求职能力、个人品质和相关经历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