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五年来高考改革研究的总结
 
更新日期:2021-06-16   来源:   浏览次数:3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考改革是一条横亘在中国社会的连绵不息的河流,它始终都在与现实这片河滩相撞,一边滋养着河滩生根发芽,一边又带着新的征程湍湍向前。高考改革研究

 
 高考改革是一条横亘在中国社会的连绵不息的河流,它始终都在与现实这片河滩相撞,一边滋养着河滩生根发芽,一边又带着新的征程湍湍向前。高考改革研究正是高考改革的另一面镜子,它将伴随着这条河流,一步步发现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从另一层意义上说,这种研究的过程也是怀特海所说的“动态”的演进式过程,它不可能停止,也必然与中国高考的历史紧密相连。综观近5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研究,学者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高考改革的定位和内容、学校教育上的变化、学生自主选科的挑战以及宏观上社会阶层和公平的问题。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这势必督促更多学者深耕探索,形成更广阔的现实洞察力。
首先,研究思路比较单一。一方面,从整体性表达看,大部分学者对“高考改革”的认识是在捕捉现实问题的之后形成的。学者论证的逻辑大多依据“定义内涵→问题困境→解决策略”的思路进行,这使得整体性表达有如一个拟定好的八股文框架,文章结构显得较为呆板。另一方面,从联结性表达和实践性表达看,尽管各类实证研究百花齐放,但研究者表达改革经验时往往遵循这样一种思路:首先是对现实情况进行调研,呈现各种“现象”,再提取“现象”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尝试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条框状、罗列式、结论化的表达,由于不够“内向”,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无法生成改革落地时的细节和过程,更不用说表达和思路上的个性化了。
其次,研究的理论较为单薄。现象的背后遵循着现实社会复杂的运行规律,它很难用三言两句的结论概括。无论是整体性表达,还是联结性表达和实践性表达,研究不但很少依据已有的理论假设进行阐述,而且也没有使用扎根理论的方式形成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仅有寥寥几篇文章如鲍威的“阶层壁垒下的升学信息”、李宝庆的“改革困境与出路”,这两篇文章分别结合社会学和伦理学理论,才使得整体内容更具有深度和科学度。
最后,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有待扩大。高考是联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座桥梁,其改革和变迁涉及整个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当时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目前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少部分是刚经历高考的大学新生。而对高中以下的中小学研究则还比较缺乏,仅查阅到裴娜对高考改革下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论述。另外,由于上海和浙江是第一批高考试点城市,大部分学者的目光也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少有对后期开放试点的研究。这就要求研究者们进一步延长研究周期、放远研究视野,这一方面能够增强研究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能够使高考改革的生命力持续地、蓬勃地绽放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五年来高考改革研究的总结

下一篇: 五年来高考改革研究的总结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