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化共情”背景下世界动画电影的价值转向
 
更新日期:2021-06-18   来源:   浏览次数:4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们一度将文化输出过程中存在的不对等性归结于文化的差异性,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是某种形式的文化霸权。然而纵观美国动画近期推出的动画电影,

 
 人们一度将文化输出过程中存在的不对等性归结于文化的差异性,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是某种形式的文化霸权。然而纵观美国动画近期推出的动画电影,除了将迪士尼的原创动画及对经典进行改编之外,美国动画电影的《功夫熊猫》、《寻梦环游记》等影片已经显示出美国动画电影已经将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价值、符号、理念作为其创作的主要元素。而我们从中国近期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也不难看出,中国的动画电影也在寻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植入现代性价值理念,从而寻求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东西方文化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本文认为,如今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应该是基于世界文化价值趋同和文化共情背景下的现代价值理念的传播。中国的动画电影也应该基于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在追求文化共情背景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经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打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从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动画电影成功地向传播了美国的主流价值取向,包括王子公主终成眷属式美国梦的实现(《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史瑞克》等)、冒险与个人英雄主义(《冰雪奇缘》、《海洋奇缘》、《里约大冒险》、《蜘蛛侠》、《钢铁侠》等),以及对充满美式幽默和轻松、刺激、物质极端富裕的美国生活的刻画(《卑鄙的我(小黄人系列)》、《小马宝莉》、《芭比公主》等)。应该说,通过这些动画电影,成功的输出了一个“富裕、公平、正义、民主、美好、崇尚自由和英雄主义”的美国形象,深入世界各地观众的人心。这种文化价值的输出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完全代表美国的现实,它以动漫的形式“虚构”和“美化”着美国的现实,它们以艺术性创造适时弥补、构筑了美国的国家形象,从而影响了一代人,增强了文化传播力。
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动画电影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元素。从早期的《花木兰》到后来的三部《功夫熊猫》,再到取材墨西哥文化的《寻梦环游记》,可以看得出来,在世界文化趋向多元、中国崛起,而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动画电影已鲜有创新的背景下,动画电影取材世界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更是美国动画电影主动迎合世界市场及审美趋势的一种转向。从近期的《功夫熊猫》、《寻梦环游记》等动画电影可以看出,美国的动画电影开始把视线投向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并从中取材。尤其是从《功夫熊猫》中的三部系列影片,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动画电影不仅选择了“熊猫”和“功夫”这两个文化标识,而且逐渐深入中国文化,将中国哲学、建筑、饮食、民俗等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将西方人眼中的“典型中国”呈现在了大家面前。从《功夫熊猫》第一部来看,美国动画电影选择了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标识”:“熊猫”和“功夫”。听到这两个词的世界观众立刻就会将其与中国联系起来,因为这就是大多数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众所了解的中国。“功夫”片在西方观影群中塑造了东方文化“酷”和“神秘”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后殖民思维背景下的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中国文化是缺乏科技和现代文明支撑的“落后”的“他者”,所谓的“功夫”只不过是唬人的虚张声势和故弄玄虚。将“熊猫”与“功夫”嫁接更增加了西方观众对于“中国功夫”的“奇观想象”,带有很大的戏谑和博眼球的成分。《功夫熊猫》第一部应该说塑造了一个裹着“熊猫”外衣的美国英雄,这与《花木兰》的个人英雄主义一脉相承。然而到了《功夫熊猫》第二部和第三部,美国导演已经开始深入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内核了,向观众传达的是济世救民、和谐共生;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修身悟道的中国哲学及处世观念。呈现出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式幽默与中国哲学“回归自然、寻找本我”的共情和谐。从《寻梦环游记》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动画电影将墨西哥文化中有关亡灵节的习俗融入其中,其中更传达了阴阳往复、生死沟通、家庭价值理念与个人梦想之间的矛盾等价值理念。应该说,《寻梦环游记》中传达的家族理念是与美国崇尚的个人主义与自由理念相矛盾的,然而弥漫在整个影片的却是浓厚的家族亲情和团结,甚至类似于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和集体的崇尚,个人主义最终屈服于家族亲情,亲情之爱最终成为影片最为动人的焦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动画电影的取材和世界价值传播已经呈现出一种主动的转向趋势。从一开始的“美国至上”式的绝对优越转向外部世界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共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共情”背景下世界动画电影的价值转向

下一篇: “文化共情”背景下世界动画电影的价值转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