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读书会有一定的流程和明确的规则,与“熏考模式”下的研究生学习活动构成了互补。围绕高校读书会,导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学术共同体或科学共同体。在促进深度阅读的基础上,读书会营造出一种学习的仪式感,学生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和宣读、展示报告,真正落实了每一阶段的读书任务,师生得以在活泼、生动的学术场中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相互启发、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形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从游”模式。
高校读书会大多围绕某一经典著作、最新著作或学术会议主题、某一重要话题,依托某一学科或课程举办。读书会的一般流程和要求如下:
第一步:选定书目,公布读书会日程和要求,开放报名。
读书会书目一般由导师建议或和学生共同商定,多出自经典著作或最新出版的、与学生的学位论文或研究方向有关的图书,或者与当年某一会议的主题有关。以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家杨瑞龙教授(组织的“契约与组织理论读书会”为例,这个读书会选定图书的做法是:导师通常在期末在征求多方意见后为下学期的读书会定书单,选择文献的主要原则是围绕师生的具体研究领域,根据目前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以及当前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相关经典与前沿英文专业文献。
大多数读书会的参加者以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为主,也会吸收本科生和少量青年教师参加,规模多控制在几十人以内。一般会根据读书会周期提前通过海报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开放报名。
第二步:学生按照要求阅读文献,使用统一的格式撰写读书报告。
仍然以“契约与组织理论读书会”为例,这个读书会要求每次由一名学生主讲一篇文献,主讲人首先要做前期准备,需要检索与该论文相关的文献,以便向大家介绍与过去的相关讨论相比较,该文献的理论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体现在哪里。其次是要准备文献导读,介绍该文的基本命题、论证过程以及理论贡献,特别是要在技术上讲清楚相关的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再次是结合自身及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对论文进行评价,特别是自己及本团队相关研究的启示及应用前景。导师规定每个学生需要发言,并且发言只能围绕论文的内容进行,还有1-2名学生进行评论,补充相关的阅读体会,这样就督促每个学生都必须得仔细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