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首先要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概念明确和辨析,通过对这两个主体的定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项内容开展做一个基本的铺垫。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概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其身份在不同情况下会进行相互的转化。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具体指代。
一是教育者。 我们所指的教育者就是具有教育功能、组织功能、协调功能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先进性和合法性等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的职责,为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是指代教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师大会上讲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只有进一步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教师这份职业发挥出真正价值。
二是受教育者。我们所指的是具有受控性、能动性和可塑性的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思维转化,将教学效果反映到生活和学习中,影响着自身和周边的人,并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也决定了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的“一”与“多”
一是教育者。就《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六个要”与“八个相统一”,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统一要求,也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的“一致性”。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显露,每个教师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学习工作经历不同,所以对课程的理解与教授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正是如此,才丰富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为整个队伍建设做出自身的努力。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党和国家也针对问题发了多个文件,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机制也正在日益完善。由此可见,“一致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标准,“多样性”丰富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没有“一致性”多样性的力量无法凝聚,没有“多样性”一致性的内容就会趋于单一,所以,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二是受教育者。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行为做出重要阐述,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生定期也要进行思想品德考核,对其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内容都做了规范,包括一系列的奖惩措施,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大学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并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高度重视与管理,这也体现出受教育者在成长中的“一致性”。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多样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不少的冲击。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聚在一起,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和能力不同,所以在处理问题时的方式自然也不相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充分体现了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一致性”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统一的行为准则,“多样性”客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