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归当下——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1-06-25   来源:   浏览次数:4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的理想指向的对象是理想,它关注的是教育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它侧重于教育对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教育

 
 教育的理想指向的对象是“理想”,它关注的是“教育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它侧重于教育对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教育的理想至少包含了“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首先,在个人层面,教育的理想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想。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直接的对象是“人”。这是教育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最大的差异。对于“人”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活动的认知。儒家强调培养“君子”,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培养“理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则提出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不同时代的教育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当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信息技术对人传统的存在方式进行着全方位的改变,新时代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叶澜教授基于二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研究,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立场。李政涛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生命自觉”的内涵,他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理想’就是拥有‘生命自觉’的生命,它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自我生命自觉的人,是对他人生命自觉的人,是对外在生境自觉的人,是能够自觉将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生境沟通转化的人。”培育“生命自觉”的理念是基于中国儒家教育传统,立足教育实践,对当下教育的主动回应。
第二,在社会层面,教育的理想是关于教育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长久以来,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大多数学者都把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叶澜教授2011年首次提出“教育尺度”的概念,她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处在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期,人们常常运用“政治尺度”“经济尺度”“文化尺度”等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但唯独缺少“教育尺度”。李政涛教授对当前社会“教育尺度”缺失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并指出: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教育尺度的缺失表明社会缺乏对教育的责任,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教育在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发挥更有利的价值。不仅教育需要社会,而且社会也需要教育。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不应仅仅聚焦于“教育应当为发展提供什么”,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教育基础”,“目前的教育基础,是否能够支撑起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宏观设计与整体实践?在社会层面,教育的理想就是在社会中树立一种“教育尺度”,以此建立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新认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回归当下——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下一篇: 回归当下——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