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更新日期:2021-06-28   来源:   浏览次数:3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前,新媒体在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应用已逐步普及化。201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

 
 当前,新媒体在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应用已逐步普及化。201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九成,城市与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率差距很小;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新媒体设备,之后依次是电视、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呈现多样化特点;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活动,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另外,调查还发现短视频逐渐在未成年人中兴起。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思想意识传播方面的功效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传播环境复杂化,冲击了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
1.传播主体多元,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呈现“众声喧哗”的态势。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超越时空的障碍,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接收者。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体系日益多元。积极的和消极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和非社会主义的等多元价值观、社会思潮交融交锋于新媒体。如果不加辨别,不作取舍,很容易让消极的内容影响到信息接收者价值观的建立。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辨别能力也不足,但同时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好奇,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来源,很难做出选择,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形成。
2.“把关”机制薄弱,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监管难度较大。
“把关人”理论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把关人负责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和审核,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场域中,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同一信息在经过不同传播主体加工后表现出不同价值诉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信息舆论的“把关”变得较为困难。由于“把关“机制不够完善,诸多消极信息容易乘虚而入,影响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新媒体中存在的一些网络暴力、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很容易会被他们所接收。《报告》中调查表明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和不良的信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下一篇: 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