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一书中作者提到,社会福利关注的是帮助人们过上更令人满意的生活,并使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考察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问题时,首先要界定该群体的社会福利需要。需要界定是构建福利制度的基础,对目标群体的需要进行界定是设计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虽然该群体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社会福利需要因人而异,但是由于该群体处于相同的生命周期和相似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社会福利需要也有共同之处。
1.经济需要
农村老年人口收入来源途径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会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和自己通过贩卖农产品或从事其他非农劳动所获得的收入。特殊情况下,特别贫困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达到一定年龄标准后可享受高龄津贴。尽管农村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收入,但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有5326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领取待遇人数为16032万人。另外,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107亿元,基金支出3114亿元。根据该数据计算可知,给付水平相当于每人每月 161.86 元,替代率仅为 13.3%。这与领取养老金之前的收入水平有很大差距。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城市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不少农村老年人的子女进城务工,他们在城市谋生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子女对老人提供的赡养费水平可能不甚理想,甚至存在不提供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少农村老年人仍然会通过自己劳动获得收入,一方面,有土地的老年人会依靠种植农产品获得一定收入,有技艺的老年人仍会依靠自己掌握的技艺谋生;而没有土地和特殊技艺的农村老年人会借助社会资本同村子里的其他老年人在本地或外出打工,但是由于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商场清洁工、环卫工人等),而这些职业的收入水平也十分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首要前提是身体健康,而人们到了老年阶段,身体机能衰退或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存在一部分老年人只能依靠政府的养老金或补助生活,在收入来源减少的情况下,还要增加医疗方面的支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农村的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虽然在2020年底贫困地区可以摆脱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存在。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处于较低水平。
2.健康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机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都会受到疾病、失能、残障和死亡风险的威胁。据统计2018年,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8亿,其中有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达到 62.2%,患病率最高的五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失能方面,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超过4000万,且失能率与老年人的年龄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目前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群占较大比重。同时,老年人也面临着残障风险,据预测我国2050年的残障老年人数量将超过4100万。当身体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之后,老年人甚至会面临着着死亡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老年人对健康有着共同的需要。
除了身体因素外,由于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需要通常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具体表现在农村医疗机构数量少、药品种类不足、缺乏必备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人数少且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等方面,这些因素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使得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需要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