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前,我国旅游业是作为国家外事接待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初现雏形。在高校扩招与产业扩张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于2000—2015年初步完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建设。当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旅游教育体系规模,在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和各层次招生两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有608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高职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47所。其中,全国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共招生5.9万人,高职专业和中职专业分别招生11.3万人和10.2万人。但是反观我国旅游业目前的发展,管理人才缺失的情况依旧十分严重。由于之前在规模上的盲目扩张,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旅游行业的不适应最终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体制的萎缩。因此,如何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旅游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索。
(一)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教育部2020年2月21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模式为指导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一般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个阶段进行。
(二)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缺乏专业特色
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是TedQual国际认证体系的首要评估目标,此外认证还看重机构的战略方针及其行动计划。反观我国高校现状,一些学者发现,由于我国较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没有得到世界公认的评判体系作支撑,其学科建设目标只是一种愿景式的模糊表述。其中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甚至照搬国内外知名学府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导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水平远达不到TedQual国际认证的要求。这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相违背,最终造成与学生就业出口相脱节的困境。
2.课程设置不足,教学内容滞后
TedQual国际认证关注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遗憾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并未有效发挥课程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表现在课程与学科相互脱节、课程与学科彼此独行、课程与学科貌合神离三个方面。旅游管理类学科属于交叉性学科,它以管理学知识为基础,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必须要灵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在旅游领域巧妙运用。然而,目前我国旅游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旅游学科缺乏互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国际旅游业缺乏关联性等问题,这造成了学生既无法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无法填补未来旅游全球化需要的普遍现象。
3.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课程
TedQual国际认证在考察教育机构时,还注重机构的课时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比例。但是,大部分旅游院校的专业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TedQual国际认证还会评估教育机构的相关教育资源,例如旅游教学设施设备、相关图书文献及影像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急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校内缺乏相关教学设备和实践场所,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最后无法胜任旅游行业相关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