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更新日期:2021-07-02   来源:   浏览次数:4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模唱大师秀》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同步、可以有机融合音乐、文字、图片多种视听元素、生动可感等传播优势,不断创新节目形态,这些富含丰富戏曲文化

 
 《模唱大师秀》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同步、可以有机融合音乐、文字、图片多种视听元素、生动可感等传播优势,不断创新节目形态,这些富含丰富戏曲文化信息的图片、文字、原声等的不断反复重现,是受众对于戏曲名家及经典剧目的感知得以延续,因此,对建构戏曲文化集体记忆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大师名剧名段回放:集体记忆的钩沉
京剧、评剧等名家名段在该节目中依照比赛的需要和进程,被有机嵌入节目的环节中,使受众很自然地浸润在经典的意蕴之中,节目中的名家名段,多选取名家的原声,尽管音质略显保真度弱些,但依然可以将人们瞬间带入过往的意境中,激发人们对艺术经典的敬佩之情,这些均是对人们的戏曲集体记忆进行建构的基础,以温故唱新的方式,复活了艺术经典。《模唱大师秀》节目借助此种方式,先后呈现了京剧和评剧名家流派,包括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及其他诸多京剧名家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周啸天、杨宝森、李多奎、孟小冬、周信芳、杜近芳等;评剧名家:白玉霜、新凤霞、花淑兰等。
上述戏曲艺术家的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得以在《模唱大师秀》栏目中以《原音重现》《音配像》等子栏目的形式呈现在戏迷朋友眼前,并配以精心选择的戏曲名家的演出剧照、演唱风格及流派形成过程、艺术创新、个人从艺经历等信息,不仅让戏迷朋友重温经典,大饱耳福,而且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节目画面的信息量,比如《赤桑镇》《锁麟囊》《春闺梦》《浣纱记》《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斩经堂》等等;此种呈现方式,也为经典剧目的精华部分得以更为恰切地在电视媒体上展现。此种方式,本身即是电视媒体在以创新理念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成果。
名剧名段犹如深藏的珍宝,自身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但因年代久远,如何为现今社会语境下的受众所接受,其媒介呈现方式则成为关键,而在《模唱大师秀》一类的戏曲节目中,则让戏曲艺术珍宝与现实语境有了令人赞叹的契合点,优中选优、电视化处理很恰切地复原经典。这种展示,犹如建构起时空隧道,将过去与现实链接一起,像再次翻开历史的书页,形成了现今戏曲人与逝去名家的隔空对话,意蕴悠远绵长。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根据比赛规则,每期节目向观众展示三段某一流派名家的经典唱段,因此伴随一期期节目的不断推出,观众如同进入了戏曲艺术精品展览馆,浏览、欣赏和感悟着声画同步的艺术精华,感叹我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许多尘封的记忆被唤醒,由此也开启了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
2、汇聚戏迷粉丝、专业演员比拼模唱经典:集体记忆的延续
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仅凭专业演员的力量则勉为其难,一种艺术只有真正将受众吸引其中,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将其延续下去。《模唱大师秀》节目深谙此道,巧妙地将戏迷粉丝与专业戏曲演员置放于电视媒体的舞台上,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展示,既强化节目的悬念感,同时也让戏曲集体记忆得以有力延续。这里还不仅仅包含唱腔,节目中设置的跟专业演员学习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经典唱腔等环节,让受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功夫练就的艰辛,引领受众对戏曲艺术有更为精准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一期节目中现场观察团成员和专业演员学习经典名剧《范进中举》中,范进得中后的喜悦之情的“笑”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此环节,犹如助推器,将关于戏曲艺术的集体记忆,做一次中途的加速,使艺术的感染力和普及性得以强化。《模唱大师秀》节目中,借助对戏曲名家名段演唱,戏迷粉丝与专业演员均展示出令人咋舌的艺术造诣,而竞演的结果往往成为建构节目悬念和亮点的关键元素,曾经出现戏迷票友和专业演员打平手,甚至票友得票超越专业演员的情形,吊足了现场观众的胃口,也为节目的传播效果的增强提供了助力。因此,集体记忆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里,得到有力延续。在节目不断呈现和提升过程中,戏迷票友在激烈的比拼竞赛中,不仅更加深刻体味到我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通过名家的点拨,愈发沉入到名家名段的艺术氛围中,与同样执着追寻传统艺术的志同道合者具有了“身份认同”的满足感。如此,关于戏曲名家名段的集体记忆如同汩汩泉水,长流不绝。戏迷票友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倾力支持和参与,甚至登上舞台进行展演,拓展了戏曲艺术的受众覆盖面,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戏曲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下一篇: 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