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地区“三点半现象”的破解,关键是要明确各主体在其中的地位与责任,并合理规划 “后三点半时间”课程服务内容。
从政府层面来讲,现代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制定和实施“公平”的教育政策,政府机制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力量和主导力量,即运用强制性来追求公益。在教育政策制定时要讲究伦理性,应充分体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弱势关怀的精神。落实到这一问题上,应体现对于农村地区“三点半现象”的充分关注及政策、资金的倾向性支持,如对学校进行拨款,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补贴的及时发放;购买社会服务,促进问题解决等。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除拥有教育功能外,还有着就餐服务功能、看护功能、救助发展功能,并且在管理、场地、师资、资源等方面有着其他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尤其在农村地区鲜少有成熟的校外机构的情况下,学校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三点半现象”的主导者。从社区层面来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社区其实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只是长时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如在调查中走访的河北省Q村,该村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村里相继修建了村民活动室、文娱表演中心、体育广场等,并将几条古街道作为村里的文化遗产修缮保留,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除硬件方面,Q村也注重“软文化”的提升,村委会组织村里的大学生编写了村歌,为每条街道办“文化墙”,村里的青年人也自发成立了军乐队、舞蹈班,并且定期进行表演,文化生活可谓十分丰富。不仅如此,村里早早就倡导实施垃圾分类,为每家每户都配发了三个垃圾桶,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调查中还了解到,Q村还是一个有着历史底蕴的村庄,三国时期的曹植行军时曾路过此地,留下了一系列为后人传诵的故事。以上种种都体现着农村地区“三点半”的建设,实该发动社区力量的加入。从家庭层面来说,农村地区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常常处于“有心无力”的境地。因此在农村地区“三点半现象”的破解过程中,家庭更多地扮演配合与支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