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多种语言变体动画研究:以《大理寺日志》为例
 
更新日期:2021-07-06   来源:   浏览次数:5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文本分析:动画的身、神、韵本研究主要以陈拾的河南方言为侧重点,考察《大理寺日志》中语言变体的翻译方式,从而了解跨语际性在动画媒介之中的

 
 (一)文本分析:动画的“身”、“神”、“韵”
本研究主要以“陈拾”的河南方言为侧重点,考察《大理寺日志》中语言变体的翻译方式,从而了解“跨语际性”在动画媒介之中的语言、模态、象征性整体资源层面上是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的。
1,语言层面:跨越“身”
“跨语际性”在多语层面的全部资源,包括结合不同的语言、语言变体和语域等诸多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语言资源是由自我意识驱动、创造语言娱乐和/或讽刺某种社会条件;创造性词汇的最终形式(Baynham & Lee,2019:45-46)。从跨语行为视角来看,多种语言变体的整体呈现,能够生成新的词语结构,从而丰富动画作品的词汇特点,使得动画作品的整体效果更加鲜明。
“跨语际性”并非局限在单一语言领域,不仅包括多种语言、语言变体,还有语域等语内、语际方面。跨语行为能通过“仿造表达”的行为产生新的英文表达法(Li,2018:13)。
例(1):
陈拾:死者 礼 礼 部 那 那个啥 夜 那个(第四集)
译文:The deceased…the dept…dept…of rites. Well…Ehhh…-midnight…Ehhh…
在此例中,译文中有明显的单词拼写不完整的现象,如“礼部”的“部”字。在中国古代,礼部负责组织科举考试,接待番邦使臣,筹备重大节日和场合的礼乐仪制,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和教育部,译文翻译为“department”。在译文中,这个单词拼写并不完整,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让人物的口型台词尽量保持一致,更很好地贴合和传递了陈拾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物信息。在具体的语境中,这种“仿造”能够让对话者感受到使用语言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从“跨语际性”的视角来看,翻译就成了把中文惯用表达法转变成跨语实践的过程。
例(2):
陈拾:您过去一定是过金贵日子的人 (第二集)
译文:You strike me as the kind of person that shits gold.
译文中的“shit gold”将台词“过金贵日子”转化为中文的俗语表达“视金钱为粪土”,把中文惯用的表达法嵌入到英文的表达法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这种“仿造”能够让对话者感受到使用语言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在当下,英文字幕的受众不仅仅是外国人,很多中国观众也开始从字幕中学习英文表达。这样带有中文色彩的翻译,更能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体验语言转换的双重快乐。

2,静态模态:聚合“神”
在“跨语际性”超出了语言维度,包含了生成语义的符际层面,例如:图像与文本结合等实践方式。“图像文本”(Imagetext)表达了多重含义:a)给文字信息添加语义内容;b)图像与文本作为整体被读者阅读,具有一个完整形态(gestalt),因为执行该图示动作的人的主体形态也被阅读;c)图像与图标(icon)相结合,通过并列、并置、对比资源的方式构成模态整体(Baynham & Lee,2019:100-101)。以下例子是能够贴切的反映出图像与文本相结合的生动状态。
例(3):
陈拾:乖乖嘞 外国人 真不愧是京城啊(第一集)
译文:Oh My!!!!!!!!! A foreigner, this IS the capital after all.
在此例,陈拾初入大理寺,遇到了大理寺的录事,外国青年阿里巴巴,感到非常震惊并发出感叹。在这里,译文巧妙地把动画台词中的感叹句,通过“IS”大写单词强调出来,而非简单地在句尾使用感叹标点,译文显得非常灵活,取得了和动画中异曲同工之效。
例(4):
恁还是猫不是猫啊 恁咋能这么狠心啊 猫爷 (第十集)
After all he’s also a kin of yours! Have a heart, will you? Catty~~~~~~
在此例中,陈拾收留了一只小猫,不小心被少卿大人发现之后要把猫丢掉,陈拾就央求少卿留下猫。译文中的“~”可以指变音符号,这里就流露出一点点俏皮和央告请求的意味,配合动画中陈拾的央求声,也极有画面感。标点符号是荧屏的无名英雄,标点符号也有自己的声音,巧妙地运用好标点符号这一配角,就能在视觉和深意上为文字增添魅力(袁孟辉,2014)。译文中波浪号的连用不仅和动画配音拉长的尾音相照应,并且与语言变体构成的“完整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拾与少卿之间无形的亲密关系,也塑造了陈拾善良质朴的人物特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多种语言变体动画研究:以《大理寺日志》为例

下一篇: 多种语言变体动画研究:以《大理寺日志》为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