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团学干部思想引领培养及管理的问题分析
 
更新日期:2021-07-08   来源:   浏览次数:4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团学干部队伍体制建设存在的不足1.团学干部用人选拔方式不健全。高校团学干部选拔方式(包括前期统一组织报名、中期公开面试与综合考察、最后择

 
 (一)团学干部队伍体制建设存在的不足
1.团学干部用人选拔方式不健全。高校团学干部选拔方式(包括前期统一组织报名、中期公开面试与综合考察、最后择优聘用等)仍处于传统阶段,具有守正笃实的特点。在原则上,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程序上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在传统选拔方式下聘用的团学干部工作能力基本上符合职位需求。但选拔聘用模式的固化也具有明显的弊端,无法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下个人的工作绩效,更无法甄别学生干部思想深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团学干部选拔机制为审核制,一方面条件门槛设置过低,另一方面审核时缺乏量化和考核标准,审核的过程相对简单,因此选拔出的团学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层次不一。
2.团学干部培养及管理考评机制尚不完善。一是团学干部日常管理缺乏竞争考核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团学组织主要依靠高年级团学干部带动低年级团学干部按照惯例开展系列团学活动,依托传帮带的传统模式,组织内部未能开展理论化、系统化的管理和培训,管理缺乏标准化,工作缺乏竞争性,绩效缺乏量化。其次,团学干部日常管理缺失有效监督机制,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再科学完美的管理制度都可能当着摆设束之高阁。二是缺乏新成员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团学干部队伍是一支动态调整的队伍,对于在团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在班级中热心于团学工作的学生,但是缺失动态进入团学干部队伍的机会,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积极参与团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团学干部队伍的僵化,缺乏“新鲜血液”的输入;近几年网络上频繁曝光的“退部写检讨”侧面也反映团学干部队伍缺乏明朗的退出机制,官僚主义的作风做派影响了团学干部队伍的公信力,难以在社会大众和师生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口碑。
3.团学干部思想教育实际性不足。学校对团学干部的思想教育以集中授课学习的形式为主,如校院两级层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团校培养活动等。但是教育活动形式固化、内容单一,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大规模、高规格,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感染力,没有切实联系团学干部的工作实际,没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导致团学干部的思想教育没有做到真正“入脑入心”。团学干部思想教育课程的结业方式相对单一,以提交心得体会为的主要方式,有团学干部表示参加此类课程“毫无压力感”便可顺利结业,导致此类思想教育活动效果不佳,团学干部思想高度参差不齐。
(二)团学干部队伍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1.团学干部竞选动机不够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也催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经济文化、网络文化等影响愈加个性化、差异化。团学干部的年纪普遍集中在95后,甚至已经不少00后,互联网逐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上多元文化的渗透冲击,削弱了其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竞聘中可以判断出,部分学生在竞选团学干部时,并未完全具有服务师生意识,也不真正了解其应聘职位的工作内涵,只是单纯希望能够通过团学组织获得一定“权力”,以团学干部身份获得一些“便捷”,极少数学生甚至持有试一试、玩一玩的心态参加竞选。部分团学干部因竞选动机不单纯,思想态度不够端正,在工作中表现为做事不够认真,存在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团学干部在思想上没有端正态度,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发挥好榜样的先锋示范作用;缺少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就很难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影响了团学干部在学生中的形象,降低团学干部队伍的可信赖度,不利于团学工作的开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团学干部思想引领培养及管理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 团学干部思想引领培养及管理的问题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