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下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想领域,另一方面,却给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微文化”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并且随着国家对网络通信降费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学生用得起移动网络资源,加上手机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上活跃,这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以“微文化”为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学生管理工作系统。
1.“微文化”必须借力打力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手机上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及时性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管理和日常行为管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QQ空间、朋友 圈、微博等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即时引导,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其次通过QQ、微信等常用的社交工具将各类相关信息及时推送给学生,解决了时间、空间 的限制,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2.利用“微文化”建立交流平台,有效扩大的信息沟通渠道。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性,为民办高校管理者提供了自主发布与获取信息的平台。长期以来,学生管理是通过年级大会、班会、座谈、面谈、电话、社会实践等传统方式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等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移动平台性,打造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学生有关的资料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收集,时刻把握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和关注的热门事件,从而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及时准备应对方案,增加了信息来源渠道。
3.“微文化”有效保障学生信息的隐私性。“微文化”是建立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其隐私性高于通过电脑访问互联网。这个特点使管理人员可以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学生,不经过第三人中转,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某种意义上,移动APP间进行师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微文化”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1.严重冲击了学生的“三观”。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五花八门,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有待甄别。尤其是某些媒体为了博眼球,增加点击率,谣传未经核实的信息、扭曲事实或利用文字歧义制造理解误差。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经验不足,对移动互联网上的错误、有害 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
2.改变了学生的交流方式。移动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某些同学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食堂、宿舍、教室、走廊、图书馆等地方到处可见很多长时间玩手机的学生,他们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愿意跟外界交流,忽视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低头族”说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低头族”的社交从现实的面对面交往,变成了虚拟符号之间的文字和语音互动。这使得学生、师生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消失,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导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丧失。此外,由于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大学生视力下降、脊稚损伤等疾病,危害身体健康。